書房的櫃子裏,稍顯雜亂的擺放著各種書籍、報刊。但有一個櫃子,我通常是密閉的,因爲裏面收藏著我人生差异時期編輯的各種校園刊物,其中最讓我珍視的,是我大學時代主編的社團文學刊物——《青笛文學》。
說到青笛,我的話就多了起來。如果每個人的生命中至少要有一塊碑的話,青笛就是我人生中的一塊裏程碑!
我是1999年九月入的文學院。記得那年的一個秋夜,從外面回來的我,一進宿舍,就發現室友邱林紅拿著一張報紙在看得津津有味。湊近一看,報頭上赫然現出四個大字——“青笛文學”。見我很有興趣,邱林紅笑著對我說:“你知道嗎?剛才青笛文學社在這裏招生,只要交一篇習作、十元錢就可以入社,可惜我不太感興趣。”對文學一向感興趣的我眼前一亮,說:“這是什麽時候的事啊?”“哦,應該至少有半小時了,也許招生的人已經走了。”我走出寢室,四下望了望,走廊上什麽人也沒有,只得怏怏進門。邱同學有老鄉在師專讀大三和大二,對師專许多事情有所耳聞,便跟我講起師專的社團。他說師專目前文學社團有好幾個,比較有影響力的兩個:一個是青笛,另一個是大二(98級)的伍建強學長搞的師專寫作協會,不過無論從規模還是從發展曆史來看,青笛都是年老大。
與青笛擦肩而過的我沒有灰心,而是時常留意著它的動態。不久,青笛搞起了“青笛杯”迎新征文賽,我果斷投出自己在“高四”寫就的兩篇習作——一篇叫《辜負》,一篇叫《張揚生命》。約半月後,征文揭曉,消息靈通的同學跑來向我祝賀:你獲獎了!不日,《青笛文學》第38期出刊,征文結果在上面宣布:我的《辜負》獲得三等獎第一名,而另一篇《張揚生命》則被發表在第三版。因爲青笛的這次征文,我幾乎成了班上的名人。
2000年5月底的一天,我正在寢室看書,青笛文學社的社長肖甯師兄竟來了我們寢室,對我“登門拜訪”。我自是受寵若驚,熱情接待。師兄開門見山,說文學社即將換屆,又面臨寫作協會競爭“挖人”,人才青黃不接,看了我好幾篇文章,感覺功底還不錯,想請我去青笛文學社社委會,主持編務!師兄的幾句話,對酷愛寫作的我來說無異于上帝的橄榄枝,我激動之余又有點忐忑:一來,我能行嗎?二來,我雖然在青笛獲過獎也發表過兩期文章了,但還沒正式入社呢?小心地將疑慮告訴肖師兄,沒想到師兄爽朗一笑:“沒事的,大行不顧細謹,不要顧慮這些小節。而且,我看你一定能行!”末了,他對我說:“你搞主編,那個周偉搞社團運作有經驗,我要他作社長。你們兩人配合好,一定要把咱青笛發揚光大!”
那一刻,我心神模糊了,感覺面前站著的就是東漢末年的劉玄德,而我,似乎就是從草廬裏搖扇走出的諸葛孔明。差异的是,我不跟師兄去打天下,而是要接過他手中的青笛,接過前幾屆師兄師姐苦心經營數載的青笛,把它更好地發展下去,把師專的文學之火傳承下去。
2000年9月,我和周偉等同仁正式從肖甯師兄的手裏接管青笛文學社。我們牢記使命,不忘重托,全力以赴。招新事情一炮打響,九月底,我們就招到了校內外新社員400多名。接著,我著手將社刊擴版,由小四版擴充到對開八版,由每學期出刊一次增加到每期兩次。這一切,極大地鼓舞了社員們的寫作和投稿興趣,更好的滿足了他們的發表需求。我們舉辦征文大賽,請名家講座,去文體店拉贊助……活動搞得風生水起,一時間,青笛文學社在整個婁底城區都小有名氣了。
2000年9月至2001年7月,是我主編《青笛文學》的一年,也是我在寫作上突飛猛進的一年,更是我在師專最充實、最開心的一年。忘不了出刊前的那些日子,我夜以繼日地看稿、選稿、改稿、編版,不知疲倦,樂在其中;忘不了在印刷廠校對稿件的日子,我和周偉、張新源、曾科奇等幾位同仁泰半天的候在在418地質印刷廠的編排室裏,三校四校,反複校對,確保稿件無錯別字、版面悅目大氣,精益求精;忘不了順利出刊好評如潮後社委會舉行的慶功聚餐活動,周偉,我,新源,科奇,還有顔運珍、周紅、陳萌等同仁,就在育才路(今氐星路)的小酒店裏,各人喜氣洋洋,歡聚一堂,舉杯相慶,大快朵頤,青春的豪氣與文學的情懷相與爲一……
时光急遽,弹指间,二十多年时光流水般逝去,人在变老变沧桑,但永远不老的是我对青笛和文学院的影象。我想,对我,对和我一样热爱过青笛并为青笛用过心出过力挂过怀的校友来说,青笛已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社,不仅仅是一份校园刊物,它早已成了一种情怀,某种意义上又是中文系(今文学院)的一种象征。结业后,每次想到青笛,想到谈到与青笛有关的人和事 ,心里就油然而生一种温暖,一种亲切。十多年前应邀去给青笛的师弟妹们作武侠讲座时是这样,去年和一位资深学长谈到青笛的第一任主编、文笔极佳最让人佩服的朱国伟师兄时是这样,前一段时间师友们在群里讲到近三十年前遇害的康志红师姐时更是这样,因为康师姐是我们青笛人,她是一位真正深爱缪斯女神的人。她的事,最先我是从朱国伟师兄1995年发在《青笛文学》上的悼念文章中得知的,她的遇害,让我这个未曾谋面的师弟惆怅和牵念到如今。
“恨江河留不住,恨歲月留不住。那一段歲月啊真難忘,讓人都不想長大!”就用當年師專廣播站爲我們青笛特辟的“青笛之聲”中我寫的這段開場白來結束我這段二十多年後的深情追憶吧!祝福青笛越來越好,祝福文學院越來越興旺,祝福母校日新月異、跨越式發展,祝願我們的學弟學妹尤其是文學院的師弟妹們不惑于時,心底永存文學的種子!時值暮春,家門前的田壟中,一幫人正在田裏熱火朝天的插秧。天空中,子規聲聲,如鳴“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我想,這也是鳥兒對我的正告吧!安家婁底,這幾年因事情原因卻長居鄉間,母校已然久違,是該找個時候“歸去”,去那美麗的毓師園裏坐坐,去那熟悉的文科樓裏看看,去那空闊的海園廣場上走一走,瞧一瞧了!
吳迪仁:中文系9903班校友,愛文學,爲湖南省婁底市作協會員。曾主編《青笛文學》,畢業後在多地任教,先後主編多家校園文學刊物,在《長沙晚報》《思維與智慧》《婁底廣電報》等刊物發表各類作品200余篇。現任教于漣源市第六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