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赴美培訓,期間在弗吉尼亞大學、喬治城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西點軍校等十六所高校和美國高等教育認證機構學習、訪問和參觀,收獲很大。培訓結束的前一天,我們一行進行了認真的總結,我發言中談到了,此行于我而言是帶著學習、求證和追問而來的。期間,我深深地感受到美國高等教育的四個“統一”,即傳統和現代的統一、多樣性和個性的統一、人文和科學的統一、開放和堅守的統一。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美國高等教育“以學生爲中心”的理念和校友對母校無私捐贈的情懷,在我看來,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美国大学校友捐贈的概况
在美國的大學,捐贈是主要的經費來源之一。在耶魯、哈佛、斯坦福等大學中,這部门來源超過了學費的總額。2011年,耶魯大學校友捐款7億多美元,加上投資回報,到去年年底,耶魯捐贈基金的總額超過200億美元。2010年,哈佛大學校友捐款6億美元,其捐贈基金總額超過275億美元。在2008年一年時間裏,全美各大學共获得310億美元的捐款。不管是私立大學還是公立大學,校友捐款決定了各大學對學術研究、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投入水平,也是學術自由的財務保障。
对于校友来说,他们很珍视手中持有的结业证、学位证的价值。对学校而言,校友捐贈不仅能给大学生长和计划带来新的生机,而且是大学排行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排行又会引导新的资金流向,所以,获得更多的捐赠是名利双收的事情。
弗吉尼亞大學第一任校長托馬斯·傑斐遜曾多次談到,“與共和國相應的教育風尚”讲明了學校與社會的密切關系。美國高等教育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與個人和教會團體而不是政府有著極爲密切的關系,這一自我決策的源頭成爲後來個人與社會捐贈高等教育的寶貴經驗與傳統。來自企業界、基金會、校友、社會團體、慈善機構的捐贈曆來是美國高校辦學經費的重要來源。美國高校對教育捐贈的宣傳、籌集、治理和投資等方面己步入專業化、市場化的運作,並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先進的專業化治理及完善的募捐機制使美國高校在競爭猛烈的募捐活動中獲得富足的資金支持和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在教育捐贈這一領域,美國高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探析美國高校的捐贈治理制度對于我校教育捐贈的實踐具有啓發意義。
美國大學校友積極自願捐贈的原因
究其原因,可以从美国的传统文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校对于筹措资金所做的努力、学校对校友捐贈的激励与奖励,以及政府的捐赠免税政策等五个因素,深入分析校友为何自愿对母校捐赠。
(一)美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文化对人的看法和行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影响校友捐贈上,主要包罗宗教信仰和校友捐贈文化两个方面。校友捐贈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连续多年的校友捐贈传统。
在1817年耶鲁大学第一个校友会建设之后,美国各所大学都把校友视为学校的名贵资源,民众也把校友对母校的捐赠状况作为权衡一所学校质量崎岖的因素之一。《美国新聞与世界报道》宣布的美国最具权威的大学排行榜,甚至也把校友给学校的捐款额看成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之一。校友是学校的名贵资源,之所以“名贵”还在于同其他办学资源相比,有以下特点:人数与年俱增,永不枯竭,而且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一小我私家才荟萃的群体;年龄、地域、职业等方面漫衍广泛,可以各取所长;校友与母校之间有着真挚的情感联系,体贴教育、体贴母校,这是宽大校友内心深处剪不停的情结。这种名贵财富,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是一个学校得天独厚的无价资产。一般来说,校友资源对一个学校来说,只是一种“潜在资源”,如果不去开发,就是一种浪费。目前,美国大学为了获得校友捐贈,在宣传、筹集、治理、投资等方面已步入专业化、市场化的轨迹,并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先进的专业化治理及完善的募捐机制,使美国大学在竞争猛烈的募捐运动中获得富足的资金支持和源源不停的生长动力。如1938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的校友在1998年舉行了畢業60周年的同學會,參加率竟高達92%。2009年校友維斯(HansjoergWySS)捐出巨款1.25億美元給母校,用以資助新建设的生物工程學院,這是美國著名學府哈佛大學獲得曆來最大的單筆捐款。在美國2006一2007年的教育統計中顯示,非贏利性私立大學捐贈總額達29750億美元,占總支出的8.l%,其中基金會捐贈占28.5%,非校友的私人捐贈占19%,校友捐贈占28%,企業捐贈占16.1%,宗教組織捐贈占1.3%,其他組織捐贈占7.1%。
乔治城大学的校友基金战略在结业仪式上招呼学生尽自己所能捐一点钱,养成一种习惯,以后一旦乐成就会给母校鼎力大举捐款。在该校会见期间,我们进行座谈的那栋楼就是一个香港的校友捐贈一千万美金建成的。
(二)“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理念
耶魯大學的亨利·漢斯曼教授把高等教育定義爲associative good,即一種關聯品。在大學中學生是我們的産品,同時也是我們的客戶,所以每一個客戶自己就具有積極性來維護這個學校,或者産品自己的品牌,所以說大學具有很高的品牌價值,也就是說,一個大學培養的人才越優秀,後來的人就越願意上這所大學。所以大學不能爲了收入而降低錄取標准,因爲那樣會帶來聲譽的損害和需求的減少。康奈爾大學校長雅各布·舒爾曼:盡管我已經不再直接從事教學事情,但是如果我感覺到,自己無法再像一個教師那樣,對所接觸到的年輕人給予直接有益的影響和幫助,那麽,我認爲我是一個失職的校長。一校之長如此親近學生,何況教師呢?
在培訓訪問期間,所到之處,都能看到或聽到“以學生爲中心”的場景和故事。每所大學的教學樓、行政樓、圖書館、走廊、廣場、草坪等等,處處都設有桌椅,這是爲了方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隨時溝通交流。每個教室都幹淨明亮、開放,開著冷氣,讓學生能靜心讀書學習。
教師和學生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系,無論是學生的社區實踐、國際交流,還是社團活動,教師都會參與其中,給予直接的指導。教師真正做到了授業解惑,不僅傳授知識,還解答學生在職業、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惑。例如,弗吉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團隊定期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如在學生找事情方面,提供職業服務和幫助學生建设與雇主的良好關系,真正實現了全覆蓋、個性化、專業性。學生、教師、雇主之間建设了一種“生命關聯”,這種良性循環,保證了這種關系的持續性。在培訓期間,一位給我們上課的老師提到,她前一天爲一個即將畢業的學生進行了職業咨詢。即便在假期中,與學生的聯系也不會中斷。在弗吉尼亞大學五天的學習過程中,走進每一棟樓,都能見到辦公人員的身影。
在麻省理工,學校跟學生不是治理和被治理的關系,而是朋友、親人式的“親密”關系——一切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理念,不僅高度尊重學生,也會盡力幫助自己的學生,學校和學生間的情感很是濃厚。麻省理工有许多學生住在校外,學校很是注重學生宁静,特意配備了差异路線的免費校車,從下午到淩晨4至5點,每半小時一班,送學生宁静抵家。如果學生晚上獨自在實驗室做實驗,他們有權利讓校警陪伴。在新生入學時,麻省理工有專門的新生宣講會,詳細见告學生所享有的權利。此外,麻省理工辦公人員(相當于中國高校的行政人員)的定位就是服務,態度特別好,學生可以隨時郵件、電話或登門拜訪他們。這種良好的服務,從新生尚未入學就開始了,寄送綠色冊子,见告入學後面臨的所有問題及解決辦法,包罗保險、住宿,甚至還會提醒家屬所享受的待遇,內容及其詳盡並富有指導意義。入學後,他們又會经常郵件提醒有哪些福利可以申請,讓學生感覺學校就像周到而幹練的“保姆”。畢業後,無論校友在哪方面有難求助,學校仍會竭力相幫;就算學生畢業後疏于跟學校聯系,也能經常收到學校發來的各種信息。
在耶魯,各宿舍、各樓房建築與大街小巷都不能隨意改變風格,也不能改變顔色,許多建築200多年不變。耶魯校方纵然只是要裝修一棟樓房,稍微不小心,就會有校友起訴校方,更不用說拆掉重蓋一棟建築了。爲什麽耶魯不能改變自己的樓房建築呢?耶魯是校友的耶魯,各校友都有份。更重要的是,對校友特別是年長的校友來說,在耶魯上大學的四年是他們人生曆程中最珍貴的幾年。大學生活和學習打下了一輩子都不會磨滅的烙印,這些人生經曆和體驗盡管可以記在心上、留在記憶裏,但大學經曆往往跟具體的樓房、教室、建築、食堂、宿舍、球場、遊泳館、跑道,甚至跟具體的一草一木連在一起。對校友而言,這些就是他們的經曆和記憶的載體。毀壞、革新當年的原物,即是破壞他們珍貴的人生記憶。在耶魯參觀期間,我們能看到具有標志性的教學樓的牆壁上清晰地刻錄著曾在此樓就度過的年級、班級,例如:Class of 1952、1957、1959、1960、1965、1966、1978。我們自己也會經常回母校看看曾坐過的教室和住過的寢室,懷念它們是想紀念青春奮鬥的歲月和成長的曆程。
學生對學校強烈的歸屬感、較高的價值評判和滿意度會增強他們對學校的依戀和谢谢,其自身在校期間曾獲得過的財政資助等等,都增加了畢業後與學校的聯系和對學校的捐贈。同時,學生在校期間與院系的接觸水平也影響著畢業後他們對學校的捐贈,在校期間與班主任、教職員工接觸較多、並且積極參加教學實踐的學生,比那些沒有這些經曆的學生捐贈的可能性要大、捐贈數額也更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校期間參與活動的水平,學生在校時參與各種校內活動的次數和參與水平也和他們畢業後的捐贈行爲有聯系。許多研究讲明,在校期間積極參與學生社團活動的學生,在畢業後參與對母校的捐贈活動也同樣比其他人積極得多,並且捐贈的數額也多得多。
(三)學校對于籌措資金所做的努力
美國的校友關系網十分健全,例如,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校友網絡遍布全世界。全球25萬人與母校保持聯系,他們認爲母校的一切事情都和自己有關。就在我們到該校的前一天即7月28日晚上,在中國深圳就召開了亞洲區校友會議,學校還專門派人參加。賓夕法尼亞沃頓商學院的校友網經常有聯系的就有10萬人,漫衍140個國家。
美國校友會往往都有求職網絡,能幫助本校畢業生通過校友關系找到事情。特別是一些校友比較集中的行業,更是如此。在這方面十分著名的是美國耶魯大學的“骷髅會”,這個建设于1832年的組織,無論在從商還是在從政的门路上,都會給予該組織成員鼎力支持和資助。在過去182年的曆史中,“骷髅會”的成員包罗了三位總統、上百位內閣部長、幾十個各人族財團等,這意味著大學對人才的培養,拓展到了校園之外,從校友離開之日起,一直建设緊密跟蹤與聯系。
學校對于籌措資金所做的努力,重點是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事情:
其一,经常与校友保持联系。母校经常与校友联系,会加深他们对母校的情感。学校可以通过电话,书信,明信片等增强与校友的直接联系和交流,争取更多的校友捐贈。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每个月会收到两次母校寄来的校友通讯,介绍学校的最新动态和校友运动;康奈尔大学会定期向捐赠校友邮寄捐赠资金使用年度陈诉,资助校友了解所捐赠资金的详细使用情况,接受校友的监视和建议。
其二,在籌資方式上,接纳學校導向和院系導向的籌資方式可以産生更好的效果。因爲畢業生在校期間與所在院系的聯系更多更直接,所以院系導向的籌資方式更能吸引校友的捐贈。
其三,加大籌資活動的宣傳力度。信息宣傳對籌資活動有直接的影響,學校提供充实的籌資信息,加大對籌資活動的宣傳力度,增加校友對學校籌資活動的關注,對學校的籌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四,加強捐贈資金用途的治理。學校對捐贈資金的合理使用和治理,不僅會直接影響畢業生的捐贈態度和行爲,還會對在校生及他們未來的捐贈態度和行爲産生極爲重要的影響。
(四)学校对校友捐贈的激励与奖励
学校对校友捐贈的激励与奖励措施主要体现在命名权和荣誉称谓的设立。乔治城大学那一栋由香港校友捐资的楼建成之时,就满足了该校友在校园内树一座孙中山像的心愿。
哈佛大學的由來也說明了這一點。哈佛大學的前身是創辦于1636年的劍橋學院,由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議會批准撥款400英鎊建设。1638年,青年牧師約翰·哈佛(John·Harvard)贈給學校400冊圖書和價值780英鎊的不動産,爲此,1639年3月6日,馬薩諸塞殖民地政府爲了紀念哈佛,將學院更名爲哈佛學院。
(五)政府的捐贈免稅政策
美國教育捐贈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很洪流平上要得益于美國完備的稅收制度對教育捐贈事業的支持,包罗捐贈免稅政策,征收高額遺産稅和配套資金(政府爲了刺激捐贈,通過對捐贈者個人提供一定比例的資金,此資金算在捐贈者個人的名下)。
(本文转载于网络,作者 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