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創新文化與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建設初探
余偉
(南昌航空大學,江西南昌330063)
[關鍵詞]創新文化;創新課程
[摘 要]本文基于“大学创新文化是大学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是大学不停生长进步的焦点推动力;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是大学创新文化实践的载体和舞台”的基本看法,论述了“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之间理论联系实际的须要性;深入开展理论层面研究结果指导应用层面创新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大思政创新课程应用层面创新课程设置及课题设计的原则”等相关思考和构想。
[研究課題]該論文系“大學創新文化與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研究”省級教改課題(JXJG-08-7-36)以及校級教改課題(JY0872)的研究结果。
[作者简介]余偉(1960-),男,江西金溪人,南昌航空大学馬克思主義學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偏向: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
An Essa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llege Originality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riginality Courses System under the Sketch of the General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Originality Culture; Originality Courses
Abstract: With premises that originality college culture is of the most importance to the college culture and provides core impetus for college to make increasing improvements, and that originality courses system under the sketch of the general moral education is the platform to practice the originality culture,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ity college culture and the practice of originality courses system, the importance of theories guiding the building of the originality courses system, and the principles of project-devising of originality courses under the sketch of general moral education.
大學既是孕育知識、發展文化、培養人才的搖籃,也是廣大師生賴以“催生創新靈感、激發創新潛能、提升創新能力、獲得創新结果”等創新文化的精神家園[1]。大學文化主要由作爲教育理念的焦点價值文化、作爲發展動力的開拓創新文化、作爲能量來源的人文科技文化和作爲日常保障的制度治理文化等四部门構成。其中,大學創新文化是大學文化中最重要、最焦点的文化,是現代大學文化的精髓。本文正是基于大學創新文化建設及研究结果,應該融入大學日常教學服務,應該結合建設大思政課程體系的需要,落實到應用層面創新課程的具體設置和探索上,達到將理論研究切入實踐教學、指導實踐教學並接受實踐檢驗目的之觀點,探討推動大學創新文化建設研究和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的課題。
一、大學創新文化是大學發展進步的焦点推動力
大學創新文化是積極進取的大學文化的焦点,也是大學發展進步的焦点推動力。優秀的大學創新文化是一切技術研究结果與治理體制優化等賴以創新的前提和基礎。正是因爲大學是集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等基本功效于一身的培養人才、更新知識和研究技術的搖籃,所以才更應該重視並加強自身大學創新文化建設研究和具體課程的探索實踐。
首先,之所以說大學創新文化是大學發展進步的焦点推動力,是因爲在創新能力逐漸成爲社會經濟活動參與各方焦点競爭力的知識經濟時代,大學創新文化一定逐漸成爲大學文化和大學發展的焦点推動力。很顯然,一所大學是否具有自己的創新文化以及具有怎樣的創新文化,是否具有培育創新文化的良好氛圍以及具有怎樣的人文創新環境,是否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融入了創新課程教學體系以及具有怎樣的創新課程教學體系等,都是當前大學急需明確的問題。這些問題如何回覆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大學辦學目標、學術水平、科研能力、教學模式及一系列相關課程的設置,並最終通過大學的學術聲望、科研结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等體現出來。由于我國大學長期形成的僵化體制對大學創新文化構成的限制,導致現實社會對自主創新能力的迫切需要,與大學創新文化普遍欠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現狀讲明:加速大學創新文化建設理論層面的研究,尤其是加強大學創新文化應用層面的探索,以及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具體創新課程的實踐等,不僅意義重大,也十分须要和迫切。
其次,大學創新文化是大學發展進步的焦点推動力還表現爲教育界一直以來的高度重視。大學創新文化理論層面的研究结果和觀點是大學創新文化建設研究的理論基礎。目前,我國大學創新文化理論層面的研究觀點和结果中,可供借鑒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趙沁平提出的“科技進步必須從提高國民素質、發展教育開始,科教興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要求大學必須全面發揮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性作用”的觀點[2];潘雲鶴提出的“創新也是一種文化。一種優秀的文化環境是一切技術與體制賴以創新的前提與基礎”的觀點[3];朱清時分析指出“中國大學面臨的問題是創新能力太弱,其主要原因不完全是我們投入太少,同樣投入在一個歐洲小國家,其創新能力都很強,關鍵是我們的大學文化倒霉于創新,只有追求卓越、學術自由和學者自律才是克服大學創新文化倒霉因素的關鍵”的觀點[4]。從上述结果和觀點中,我們也可以感应進一步加強理論層面研究的须要性。
第三,要激發出大學創新文化的焦点推動力,就應該深入探索作爲大學創新文化載體和舞台的大學創新文化應用層面的創新課程和創新模式研究。盡治理論層面的觀點和相關结果不斷爲大學創新文化建設提供了指導,但我國大學尤其是二、三線的大學及普通院校的創新文化建設,大多還停留在大學生課外科技制作及創新創業大賽等非主流活動層面,既零散又缺乏系統,尤其缺乏創新文化應用層面的教學主渠道的創新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模式研究。一個良好的大學創新文化一定是創新主體的創新欲望強烈、敢于探索冒險、勇于標新立異、善于開拓進取、樂于競爭協作,並願意共享乐成經驗與失敗教訓的人文環境。正是爲了不斷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和提升大學辦學質量軟實力的要求,營造能夠容忍創新失敗,鼓勵人的好奇心、求知欲的人文環境,我們才更需要加速大學創新文化自身的建設,開展大花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價值觀指導下的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的建設和研究,這自己就是提升大學文化綜合軟實力不行逾越的發展階段。
二、大學創新文化探索實踐的載體是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
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是大思政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门,也是大学创新文化应用层面探索实践的载体和基础。其中,大思政课程体系对应大学文化建设相应的各个方面,主要包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时事课程、品德课程、社会视察实践类课程、传统文化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类课程、社会主义焦点价值观教育类课程、生存生活生命教育类课程、理想信念与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和情感体验方式、人生困境与对策教育类课程等。而相应的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则对应了大学创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主要包罗:大学创新文化理论层面的學術研究及大学创新文化应用层面的具体课程设置研究。大思政创新课程体系涉及的课程主要包罗: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类课程;积极的理想信念教育类课程;积极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类课程;大学生小我私家情感兴趣及小我私家素质培养类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计划类课程;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类课程以及择业、就业、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等。
首先,構建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的前提,必須是優先設計建设起積極的、多元化的評價創新型人才的標准。目前,我國對學生的教育評價標准說起來是“德、智、體、美、勞”的多樣化,做起來卻又是分數挂帥的唯分數論,導致教與學的日常活動過于注重“對知識自己的學習和記憶,而忽略了對知識發展的探索和思考”,這種現狀在很洪流平上阻礙了創新教育的理念和創新課程體系的建設,這一點可以從我國“自古華山一條道”的價值取向與“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西方價值觀念的比較中获得啓發,這種中外截然差异的諺語在一定水平上反映出了我們與西方在評價標准及“门路”選擇上存在的顯著價值差異。只有當我們盡快建设了積極的、科學的、開放度、多樣化的創新型人才的評價標准,我們才有可能基于一個正確的價值觀起點,建设起大思政創新課程的實踐體系。
其次,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的探索實踐還應該基于上述積極的、多元化的評價標准,分別圍繞啓發創新創意理念和培養創新創業素質這兩個方面構建大思政創新課程。其一,圍繞啓發創新創意理念的創新課程應包罗: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類課程;積極、勤奮、誠實、誠信價值觀教育類課程;質疑、批判、獨立思考精神的教育類課程等。其中,質疑精神和思辨教育是創新的前提,這方面美國耶魯大學最具優勢。例如,當耶魯大學计划授予小布什總統名譽博士學位時,其學生打出了“我們不要讓我們的學位跌價!”的橫幅,同時,200位耶魯教授聯名拒絕出席授予儀式。因爲,耶魯師生認爲小布什沒有足夠的資格獲得這一榮譽。這就是能不斷激發創新意識的可貴的質疑精神[5]。其二,培養創新創業素質能力的創新課程應包罗:創新能力培養與應用類教育課程;基于科學素養的科技制作類實踐課程;基于職業生涯規劃與擇業創業能力培養類課程等,都是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不行缺少的課程。
三、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中理論層面創新課程的設置和思考
大學創新教育的基本內涵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基础任務是培養各種類型和層次的、素質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根據筆者從事創新能力培養等課程教學近十年來的實踐經驗讲明,構建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在創新教育具體實踐過程中,應將創新課程體系建設分爲理論層面課程建設和應用層面課程建設兩部门進行。因爲,不論是從理論創新還是創新理論的角度來看,基于我國大學生接觸到的創新思維很是有限的事實,設立一些须要的創新理論課程,給予一些基本的創新知識、思維要领及創新意識的教學輔導和授課,往往會幫助並促使學生在日常思維及創新活動中,明顯地上升一個層次。事實是,只有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創新知識,才气在後續創新的教學訓練和實踐活動中,制止不知所措的尴尬並真正獲得創新乐成的體驗。
首先,創新課程體系理論層面的建設,不僅要考慮理論創新需要設置創新理論課程的問題,還應該在具體課程設置的實踐中,適度考慮文科類學生和理工科類學生創新理論的差異化教學問題。其中,文科類學生的創新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大綱擬定等創新教育實踐應注重“發揮人文素質優勢,補充科學素養基礎”的原則;而理工科類學生的創新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大綱擬定等創新教育實踐則應該注重“拓寬科研探索能力,補充人文素質和創新思維教育”的原則[6]。
其次,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通常文科類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意思維的活躍發散水平,都明顯優于理工科類大學生,但相比而言,他們的科學知識及一般技術常識的素養就明顯不足。盡管由于大學開設的人文素質與自然科學公選課,爲文科類、理工科類學生同堂學習交流提供了條件和機會,但還是過于零散和欠缺,很有须要加強系統的引導和補充,尤其是要有針對性地爲他們補充自然科學素養方面的知識。同時,理工科類學生的思維活躍性、發散能力等又明顯欠缺,科技术力和素養缺乏深度,也急需合理輔導和加強。因此,創新課程體系的創新理論課程設置,一方面應該強調創新基礎知識、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要领訓練等創新類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又應該有意識地加強積極、勤奮、誠實、誠信的價值觀教育類課程和質疑、批判、獨立思考精神的教育類課程的學習。從理論上說,大學的創新教育一定要強調知識和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創新,進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如果沒有達到讓受教育者獲得知識創新、知識結構創新的目的,則奢談什麽創新教育就是一句空話。這也說明創新教育的焦点問題,還是必須將創新教育落實到日常教學實踐和授課內容等應用層面創新課程上的問題。
四、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中應用層面創新課程的开端設想
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應用層面創新課程的設計,不論是從創新課程的應用創新還是創新應用的角度來看,其創新課程體系實踐層面創新課程的開設、教學大綱擬定、教學方式要领和教學手段的選擇以及創新的教學素材的設計等,都首先應該注重創新教育的普及,注重實踐環節大學生動腦動手的趣味性、簡潔性、靈活性以及易于創新實踐的特色和原則。實踐層面的創新課程是整個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中最關鍵、最焦点的部门,是整個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切入點。爲此,筆者結合多年從事發明創造、專利設計的實踐經驗,尤其是近兩年來,基于省級課題“大學創新文化與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研究”的思考和探索,感应至少有一類創新課程是比較適合上述要求且便于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開設的,這就是在大學開設一個開放的“太陽能技術環保應用與創作”的實踐類創新課程。
首先,太陽能技術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低碳環保技術,不論是在發電、發熱及其他方面,都有著極爲廣闊的應用前景。盡早讓學生在這一領域有所認識和體驗,獲取须要的科技素養,是很是重要的。鑒于太陽能技術的應用其實並不複雜,可以留給學生創新創意的空間也很大,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知識結構和知識面又較爲開闊,故很是有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其次,開展太陽能技術創新課程的教學實踐,投入不大,素材簡單,便于大學生課余時間開動腦筋動手制作。同時,該課程對實踐指導教師的專業技術知識要求並不苛刻,但對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要求較高。至于具體的應用層面創新課程的內容:可圍繞“太陽能電板、電池、電機及輔助质料”等創新素材,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與太陽能有關的電動力創新設計與創作。諸如“太陽能電動玩具車、太陽能電動玩具船、太陽能電動玩具飛機”等系列設計創作課題,都是學生感興趣且有能力動手做到的。
第三,這種開放的應用層面創新課程,不僅適合于理工科類學生,其實也完全可以被經過基本科技素養輔導的文科類學生接受。如果建设文科學生與理工科學生相結合的創新課題學習小組,則創新能力培養的效果更好。當然,應用層面創新課程可以有很是多的表現形式和途徑,各大學完全可以根據自身條件、教師特長、科研優勢等加以靈活創新和設計,以便很好地承擔起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使命。
總之,筆者認爲:一方面大思政課程體系需要大學創新文化建設提供寬松的創新氛圍,另一方面大學創新文化建設又需要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的支撐和切入,探索、研究和完善大思政創新課程體系的課程和教學要领,借助研究、實踐、再研究、再實踐的反複探索,才气真正推動大學創新文化建設實實在在的開展,才气真正取得創新教育渴望達到的目的和结果。
【參考文獻】
[1] 陈梦然.创新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的使命[J].教育学术月刊.2009(4):34-36
[2] 赵沁平.提升大学科技创新能力,营造大学创新文化.在上海交大《焦点讲坛》学术陈诉.2007(11):7
[3] 潘云鹤.大学应增强创新文化建设.[N].灼烁日报.2001-10-15
[4] 朱清时.论大学创新文化建设.[N].科学时报.2007-10-8
[5] 王云来.从英美名校的大学文化看创新人才的形成条件.[J]现代教育治理.2009(2):91-94
[6] 余 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教程[M].北京:航空工业出书社.2004(8):12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