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反思與推進
不斷深化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研究,推進和提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術空間與理論境界,是當代中國學者的光榮責任。在這一過程中,有兩個緊密聯系的方面須臾不行背離,其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要领,其二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嶄新的時代內涵、牢固的實踐基本、豐厚的民族底蘊、宏闊的世界視野。本期“馬克思主義”專版從以上兩個方面入手,刊載兩篇論文,希望引起學界越发深入豐富的探討。
經黨的十七大作部门修改而通過的中國共産黨章程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黨把馬克思主義“作爲自己的行動指南”,亦即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黨章又肯定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一思想路線,據此提出了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任務:“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亦即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去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一要堅持,二要創新,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章就是如此明示的。堅持和創新是緊密聯系的:堅持是創新的基礎,創新則解決了在新曆史條件下的堅持問題,這是馬克思理論發展中的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就是創新性理論
馬克思在創立他的科學理論時就主張後人要創新發展。這表現在他的理論研究中,就是對一些具體的理論研究總是爲後人繼續研究留下了發展空間;在要领上則爲後人貢獻出了足以指導創新研究的辯論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要领。對此,恩格斯在1895年3月11日致威·桑巴特的信中總結性地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要领。他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要领。”顯然,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要领指導下的“進一步研究”就是創新的研究,作爲科學創新研究典範的馬克思的理論又作爲後人繼續創新研究的“出發點”,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本質上就是創新性的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就是要不斷地創新。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方面,中國共産黨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作爲中國共産黨集體智慧結晶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先後都在中國革命、建設和革新的實踐中作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都既堅持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革新開放以來出現的一個可喜的情況,就是在黨的思想路線指引下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這裏要特別提到勞動群衆,他們雖然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之說,但他們在革新發展中的一個個創新之舉卻成爲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深厚土壤,他們的實踐創新孕育出了一個又一個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當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對集體耕地分戶承包耕種之舉終而孕育出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的創新就是突出的一例。
從生産力理論看創新
然而,檢視當今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狀況時,也不得不指出另有如下一種值得我們重視的情形:一些創新者因爲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義沒有准確的掌握,對創新之要领論要求和隨之而應有的創新之度沒有准確的掌握,因之少了堅持而多了非創新的“創新”,他們任自己的理解去诠釋、引申、提出“新”的提法與觀點,實際卻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義。
例如,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及其創新就是上述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狀況的實際情形之一。見之于《〈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資本論》等經典著作中的馬克思生産力理論,归纳综合其內容當有以下三個方面:(1)生産力是同一個社會結構中相對于生産關系、上層建築的一個基本層面,它的作用力與生産關系作用力、上層建築作用力相異卻融会結合配相助用于社會的發展,而生産力則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的原動的力量。(2)“生産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産力。”(《資本論》)生産力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力量,離開人的勞動就沒有生産力;生産力是人們革新自然以獲取滿足自身生存發展所需物質資料的力量,凡不提供使用價值的力就不是生産力。(3)生産力以自然物質(蓄含著自然力的人和勞動資料)爲載體,生産力作用的實質內容就是物質運動;生産力的作用平台就是勞動者基于社會分工的協作勞動,因而生産力是社會性的集體力。所以生産力是物質的力,又是社會的力。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從生産力的定位、內涵、性質等多方面深刻分析了生産力,卻沒有給生産力下一個令後人不能逾越的經典的或教科書式的定義,這就爲後人留下了繼續創新地研究生産力的理論空間。
馬克思之後,在堅持馬克思生産力理論基礎上作出創新的,有列甯,他說人是生産力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這是從突出人這一生産力要素在生産力形成與發展中的主導作用而作出的創新性的論斷。有鄧小平,他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觀點同樣也是基于馬克思生産力構成要素學說而從20世紀以來世界科技發展及其影響的實際作出的新的理論判斷。應當指出,以上兩點理論創新是一致的,都指向了馬克思既有理論中的生産力構成要素說,而且科技要素與人的要素是結合著的:科技創新依靠人,又反過來提高人的勞動素質和人革新自然的能力。在堅持馬克思生産力理論基礎上作出創新的還有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我黨中央。作爲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和諧理念,這一理念豐富了馬克思關于生産力讲明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馬克思指出了生産力中人革新自然這一關系方面,即人借助勞動資料在其有用的具體的勞動中獲取人之生存與發展的物質資料。人與自然友好相處和諧理念則在人對待自然的態度方面豐富了馬克思關于人革新自然關系的論述:把革新建设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修複自然的基礎上從而使革新之力得以持續地作用。這是一個全新角度的豐富型的創新。
但是,在認識、運用以至希企創新馬克思生産力理論方面卻又有另一番值得我們注意的景象:時下,许多人出于對生産力的重視與崇尚卻越過生産力看法的邊線(人們指向自然革新自然的力、有用具體勞動的力、社會協作的集體力)而陷于泛化,有稱“(自然)環境也是生産力的”;有說“開放就是生産力”、“信用也是生産力”、“年終獎也是一種生産力”的;有稱“領導是生産力”、“政策也是生産力”、“政府效率自己就是生産力”的;有提“文化生産力”、“醫療生産力”的;更有人說“知名度也是生産力”、“特色就是生産力”、“市民的高素質,就是一個都市的生産力”、“朋友就是生産力”的;等等。這些說法不是對馬克思生産力理論的創新。他們越出了“生産力”的邊線,混淆了生産力與生産關系、上層建築之間的質異而把諸多生産關系力、上層建築力都歸入到生産力當中去了,所持之說均不切合馬克思生産力理論的本義。
推進理論創新三要則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實踐看,要真正實現創新需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創新必須掌握住的深厚基本。既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當然不能背離、偏離它的本義,不能離開它的論述目的、它的基本框架、它的主要內涵,否則,“新”說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而是別一種理論了,這“別一種理論”不是我們所希企的。第二,要貢獻新的思想、新的理論、新的觀點。其新,就在于反映了社會曆史發展的新變化,揭示了新的社會發展規律或社會基本規律在新曆史條件下的新的表現形式,從理論上回覆了社會曆史發展新時期所提出的新問題。從理論論述上看,其新,有可能是在這之前還從未提出過的新說或對之前的定論賦以新義,也有可能是對某些已不切合新時期實際的觀點的修正。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有豐富型創新和修正型創新兩種,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實際看,多數情況屬豐富型創新,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加入了新的思想、理論、觀點。第三,實踐出真知,在深入實際勤于思考中出新。要創新,就必須對新的實際狀況大量調查、深入觀察、仔細分析,以馬克思從具體上升到抽象的研究要领爲榜樣進行嚴肅和嚴密的思考,從而提煉出新的思想、理論、觀點來。這裏的嚴肅指的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觀點的指導下去思考,嚴密指的則是密切聯系新的實際去作探尋社會發展規律作用的新的表現形式和新的社會發展規律的思考。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就是在科學總結社會曆史發展新的實際基礎上,既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嚴肅的創新,又貢獻出科學的嚴密的新的理論结果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