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文科技學院
2012年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
參考書目及考試大綱
科目名稱
| 參考書目
|
339農業知識綜合一(考生可任選其中三門課程的試題作答)
| 植物學:《植物生物學》周雲龍主編,高等教育出书社。
遺傳學:《普通遺傳學》(第二版)楊業華主編,高等教育出书社,2006年5月出书。
植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肖浪濤、王三根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4年出书。
農業生態學:《農業生態學》邹冬生、廖桂平主编,湖南教育出书社, 2002年出书。
植物育種學:《作物育種學總論》張天真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3出书;《植物育種理論與要领》官春雲主編,上海科技出书社,2004出书。
土壤學:《土壤學》王果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书社,2009年出书。
|
847植物保護概論
| 《植物保護概論》,王正中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5年出书。
|
775植物化學保護
| 《植物化學保護》(第四版),徐漢虹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8年4月出书;
|
947農業植物病理學及農業昆蟲學
| 《農業植物病理學》肖啓明、劉二明、高必達主編,中國教育文化出书社,2007年3月出书;《農業昆蟲學》丁錦華、蘇建業等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3年出书;
|
845作物育種學
| 《作物育種學總論》張天真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3年出书;《植物育種理論與要领》官春雲主編,上海科技出书社,2004年出书。
|
763農學概論
| 《農學概論》楊文钰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2年出书。
|
968作物栽培學及植物學
| 《作物栽培學總論》董鑽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0年出书;《作物栽培學各論》楊文钰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2年出书;《植物學》賀學禮主編,高等教育出书社,2004年出书;《植物學》李揚漢主編,上海科技出书社,1999年出书。
|
341農業知識綜合三
| 農業信息化領域:
法式設計:《Visal Basic 法式設計》张林峰、羊四清主编,中国铁道出书社,2007年出书。
數據庫技術與應用:《數據庫系統概論》(第四版)王珊、薩師煊主編,高等教育出书,2006年出书。
網絡技術與應用:无參考書目。
|
852農業信息學概論
| 《農業信息學》曹衛星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5年出书。
|
733數據庫原理
| 《數據庫系統概論》(第四版)王珊、薩師煊主編,高等教育出书社,2006年出书;
|
934農業概論及法式設計基礎
| 《农业概论》官春云主编,中国农业出书社,2000年出书;《Visal Basic法式設計》张林峰、羊四清主编,中国铁道出书社,2007年出书。
|
342農業知識綜合四(考生可任選其中三部门作答)
| 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第一版),方齊雲主編,東北財經大學出书社,2008年6月出书;
農村社會學部门:《農村社會學》李守經主編,高等教育出书社,2006年7月出书。
農村政策學部门:《農村政策學》鍾甫甯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7年出书。
農業經濟學部门:《現代農業經濟學》,王雅鵬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9年版。
治理學部门:《治理學原理》(第一版)陈彤、章喜为主编,中国农业出书社, 2010年出书。
|
836西方經濟學
| 《西方經濟學》(第四版)(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高鴻業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书社,2007年出书。
|
769農業經濟學(二)
| 《現代農業經濟學》王雅鵬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9年5月出书。
|
974治理學及農業政策學
| 《治理學原理》(第一版)陈彤、章喜为主编,中国农业出书社, 2010年出书;《农业政策学》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出书社,2007年2月出书。
|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農業知識綜合一》考試大綱
植物保護領域和作物領域考試科目(考生可任選其中三門課程的試題作答,每門課程50分)
植物學、遺傳學、植物育種學、植物生理學、農業生態學、土壤學
植物學
第一部门:主要內容
緒論
一、植物及其多樣性
二、植物學与农业的关系
第一章 植物细胞
一 细胞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原生质的看法,组成及主要特点
二 细胞外被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三 植物细胞间的联络结构:纹孔和胞间连丝
四 细胞质及其细胞器,种种细胞器的主要功效
五 细胞核的结构及其功效
六 植物细胞后含物的种类及其贮藏方式
七 细胞破裂的方式及特点,细胞分化及细胞全能性的看法
第二章 种子和幼苗
一 种子基本结构和基本类型,种子萌发的基本条件
二 幼苗的类型及幼苗形态学特征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三章 植物组织
一 植物组织的类型、漫衍及特点
二 维管组织、维管制和组织系统
第四章 营养器官——根
一 根的生理功效和基本形态
二 根尖的分区,根的初生结构及其特点
三 侧根的发生
四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五 根瘤与菌根
第五章 营养器官——茎
一 茎的主要生理功效和基本形态
二 芽的类型及叶芽的结构
三 茎尖的结构
四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及其特点
五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六 禾本科植物茎节间的结构特点
七 茎的生长特性与农业生产
第六章 营养器官——叶
一 叶的生理功效及其组成
二 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
三 叶的衰老与脱落
四 叶的生长特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第七章 营养器官的整体性、结构与功效的统一性及其对情况的适应性
一 营养器官的整体性、功效的协同性及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二 营养器官的失常的看法、类型,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
第八章 生殖器官——花
一 花的组成及其基本形态
二 花芽分化
三 雄蕊的发育和结构
四 雌蕊的发育和结构
五 开花与传粉
六 受精,双受精的历程、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第九章 种子的发育、果实的形成及果皮的结构
一 种子的发育
二 果实的形成及果皮的结构
第十章 植物类群及分类
一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二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概述
1低等植物的主要特點及其主要類群
2高等植物的主要特點及其主要類群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分科概述
一 双子叶植物纲
二 票据叶植物纲
三 被子植物的起源及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介
第二部门:基本題型
1、名詞解釋;2、填空題;3、選擇題;4、填圖及繪圖題;5、問答題
遺傳學
第一部门:主要內容
1、遺傳的染色體基礎
2、孟德爾遺傳規律
3、連鎖遺傳及遺傳作圖
4、染色體的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
5、核外遺傳
6、數量性狀的遺傳分析
7、基因突變
8、近親繁殖與雜種優勢
第二部门:基本題型
1、名詞解釋(10分)
2、判斷題(10分)
3、選擇題(10分)
4、問答題(20分)
植物生理學
第一部门:主要內容
1. 植物生理學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高等植物细胞的特点
3. 植物细胞膜的结构与功效
4. 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及其生理作用
5.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6. 植物的蒸腾作用
7. 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
8.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9. 叶面施肥及其优缺点
10. 植物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1. 光相助用的看法、意义及其怀抱
12. 叶绿体及光合色素
13. 光相助用的机理
14. 光呼吸
15. C3、C4、CAM植物的光合特性
16. 影响光相助用的因素
17. 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18.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系统
19. 同化物运输的形式﹑速率和偏向
20.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分配及调控
21. 植物生长物质的看法与测定要领
22. 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效应
23. 种子萌发历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24. 植物的生长纪律及周期性
25.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26. 植物的休眠
27. 植物成花的条件
28. 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
29. 果实的生长与完熟
30. 植物抗逆的生理基础
第二部门:基本題型
1、選擇題;2、填空題;3、簡答題;4、分析論述題
農業生態學
第一部门:主要內容
農業生態學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看法、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情况、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效、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农业生态系统资源掩护与利用、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
第二部门:基本題型
1、名詞解釋;2、判斷題;3、填空題;4、簡答題;5、論述題
植物育種學
第一部门:主要內容
植物育種目標、植物育種要领和途徑、種子生産基本原理和技術、育種試驗要领
第二部门:基本題型:
1、名词解释 2、填空 3、判断题 4、简答与盘算
土壤學
第一部门:主要內容
(一)土壤學基本原理
1.地學基礎
2.土壤形成因素與主要成土過程
3.土壤發生層與土體構型
4.土壤固相的物質組成:土壤粘土礦物與土壤有機質
5.土壤的主要物理性質
6.土壤的主要化學性質
7.土壤生物:土壤動物與微生物及其與土壤肥力的關系
8.土壤養分:大量養分與中、微量養分
9.土壤分類:發生分類與系統分類
10. 土壤的漫衍纪律:水平漫衍与垂直漫衍纪律
(二)我國南方的主要土壤類型:發生、漫衍、剖面性狀與開發利用
1.鐵鋁土
2.水稻土
3.石灰土
4.紫色土
5.潮土
6.山地土壤
第二部门:基本題型
1、名詞解釋;2、簡答題;3、論述題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知识综合三》參考書目及考試大綱
农业信息化领域考试科目 (每门科目50分):
法式設計、數據庫技術與應用、網絡技術與應用
法式設計
第一部门:參考書目
《Visal Basic 法式設計》张林峰、羊四清主编,中国铁道出书社,2007年出书。
第二部门:主要內容
(一)法式設計基础
考試內容:基本語法、基本結構、基本語句、數組、過程。
考試要求:
1.基本語法:掌握基本數據類型、常量與變量、運算符與表達式等基本看法。
2.法式的三种基本结构:掌握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的特点、结构及简朴应用,理解结构化法式設計思想。
3.基本語句:掌握賦值語句、輔助語句(注釋、暫停、結束)、分支語句、循環語句的語法,並能使用這些基本語句進行簡單法式的編寫。
4.數組:掌握靜態數組、動態數組、控件數組看法、聲明要领,能使用循環語句對數組進行操作。
5.過程:掌握Function過程和Sub過程的看法、使用要领;掌握形式參數和實際參數的看法以及參數的傳遞方式。
6.內部函數:掌握VB中常用的內容函數的功效及使用。
(二)常用控件的使用
考試內容:標准工具箱中常用控件及通用對話框。
考試要求:掌握标签、命令按钮、文本框,复选框、单选框、框架,组合框、列表框、转动条、定时器、通用对话框等常用控件相关的属性、要领和事件,掌握用可视化的设计工具设计法式界面。
(三)可视化法式設計
考試內容:窗體界面設計、菜單與工具欄設計。
考試要求:掌握窗体的属性、事件和要领的控件,以及多重窗体的控制。掌握菜单(下拉式菜单与弹出式菜单)设计要领及运用,了解工具栏的基本设计要领。
(四)文件操作
考試內容:文件操作。
考試要求:掌握文件的看法,掌握顺序文件的打开、關閉与读写要领;了解随机文件的打开、關閉与读写要领。
第三部门:考試題型
1.選擇題
2.填空題
3.法式分析
4.法式設計
數據庫技術與應用
第一部门:參考書目
《數據庫系統概論》(第四版)王珊、薩師煊主編,高等教育出书,2006年出书。
第二部门:主要內容
(一)數據庫基本看法和原理
1、考試內容:
數據模型,數據庫系統結構,數據庫系統組成
2、考試要求:
掌握數據庫、數據庫系統及數據庫治理系統等基本看法;
了解常用的數據庫模型,掌握數據模型的三要素;
掌握數據庫系統的組成及特點。
(二)關系數據庫
1、考試內容:
關系數據庫的基本看法,數據依賴,關系數據結構及形式化定義,關系完整性,關系代數,關系模式規範化。
2、考試要求:
(1)關系的數學定義,理解函數依賴的定義和相應的看法;
(2)關系模式的看法及体现要领;
(3)關系的完整性規則,能夠運用完整性規則判斷數據庫中的數據的正当性;
(4)關系代數的各種運算;
(5)關系模式的規範化。
(三)關系數據庫標准語言SQL
1、考試內容:
數據定義,數據查詢,數據更新
2、考試要求:
(1)SQL數據定義:定義、修改和撤消基本表,建设和撤消索引;
(2)SQL數據查詢:SELECT語句的花样和各種用法;
(3)SQL數據更新:INSERT、DELETE、UPDATE語句的花样和用法。
(四)數據庫設計和開發
1、考試內容:
需求分析,看法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物理結構設計
2、考試要求:
掌握数据库设计的要领和步骤。 重点掌握看法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能凭据系统实际设计E-R模型,掌握从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的要领。
(五)數據庫宁静保護
1、考試內容:
數據庫恢複技術,數據庫的宁静性控制,數據庫的並發控制,數據庫的完整性控制。
2、考試要求:
(1)事務的基本看法,故障的種類,恢複的原理,日志文件的花样、內容和日志文件的作用,恢複的實現技術和恢複战略,數據庫鏡像;
(2)數據庫宁静性的含義和目的,數據庫宁静性控制接纳的技術要领;
(3)數據庫並發控制的含義和目的,並發操作帶來的數據纷歧致性,並發控制的主要技術,數據庫的封鎖機制;
(4)數據庫完整性控制的含義和目的,完整性約束條件,完整性控制。
網絡技術與應用
參考書目:无
計算機網絡技術是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專業課,主要敘述計算機網絡的基本原理、主要劃分要领及其應用,特別是局域網與互聯網的組成及主要應用特色。本課程包罗五個部门:數據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原理、計算機網絡規劃治理和應用、網絡操作系統與應用模式、以及相應各部门對應的網絡編程應用。數據通信技術是學習計算機網絡理論和基礎,計算機網絡原理是本課程的焦点部门,網絡操作系統與應用模式是本課程向網絡應用方面的延伸,使本課程與迅猛發展的網絡技術的結合越发直觀。通過相應內容的學習與編程測試,有助于理解相關的較抽象的計算機網絡的標准,並爲理解計算機組網全過程所需基本技术打下理論基礎。
一、 考试内容
1)計算機網絡的定義及基本看法
了解計算機網絡在信息時代的作用,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過程,計算機網絡的分類,計算機網絡的主要性能指標。要求理解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和基本看法、計算機網絡的功效,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2)計算機網絡的協議、體系結構,數據通信及分組交換技術
理解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形成,協議與劃分層次,計算機網絡的原理體系結構。
重點是掌握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形成,協議與劃分層次及數據通信與分組交換技術。難點是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形成,協議與劃分層次。
3)物理層的定義、作用及相應接口標准
物理層是數據通信的重要內容,在計算機網絡實現中占有很重要职位。要求掌握物理層的基本看法,數據通信的基礎知識,模擬傳輸與數字傳輸,信息複用技術,了解EIA-232-E接口標准,同步光纖網SONET和同步數字系列SDH。重點是掌握物理層的基本看法,數據通信的基礎知識,模擬傳輸與數字傳輸,信息複用技術。
4)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及相应协议的理解
理解數據鏈路層的基本看法。重點是掌握數據鏈路層的基本看法。理解停止期待協議,連續ARQ協議,面向比特的鏈路控制規程HDLC。了解選擇重傳ARQ協議,因特網的點對點協議PPP。
5) 网络互连的作用
局域網的迅速發展,使得它日益成爲局域網用戶通向廣域網和其他局域網的窗口,而在開放網絡互聯的環境下,各種差异類型的局域網的互聯要求也日益增長。在此配景下,掌握網絡互聯技術成爲網絡事情者應具備的基本技术之一。
重點掌握路由器在國際互連中的作用,因特網的國際協議IP,劃分子網和構造超網,因特網的路由選擇協議。
6) 运输层主要协议
要求理解運輸層在網絡體系中的作用,掌握用戶數據報協議UDP,傳輸控制協議TCP。
7) 应用层的主要应用
要求理解應用層在網絡體系中作用,網絡應用的多樣性決定了應用層協議的多樣性,掌握域名系統DNS,文件傳送協議FTP,理解萬維網WWW電子郵件,了解遠程登錄TELNET,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HCP。
8)局域網的劃分層次及劃分要领
要求理解傳統以太網,以太網的MAC層,擴展局域網,虛擬局域網。了解高速以太網,其他種類的高速局域網,無線局域網。重點是理解和掌握傳統以太網,以太網的MAC層,理解擴展局域網,虛擬局域網。
9)廣域網的基本看法及分組轉發機制
重點理解廣域網的基本看法,廣域網中的分組轉發機制。了解異步傳遞方式ATM,X.25分組交換網,幀中繼FR,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
10) 网络宁静问题及密钥密码体制
理解網絡宁静機制受到社會的關注,理解網絡宁静一般應包罗兩個方面:一是網絡用戶資源不被濫用和破壞,二是網絡自身的宁静和可靠性,不致于因可靠性問題而失去服務功效。
11) 网络编程测试与相应功效理解
爲了更好的理解計算機網絡技術,通過設定一系列的網絡原理與應用于的編程測試實驗,有助于理解與之相關的原理與協議標准,要求較熟練運用c/c++/java/c#語言進行相應原理及協議的測試、編程和調試,掌握與考試內容相關的上機應用。
二、 考试要求
1) 本门课程的命题考试,凭据本纲要所划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规模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会笼罩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 本课程在试题中对差异能力条理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朴应用占30%,综合运用占20%。
3) 试题合理部署难易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品级。每份试卷中,差异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为:2:3:3:2。
4) 本课程考试的题型,一般有填空、选择、简答、应用、编程等五种类型。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知识综合四》參考書目及考試大綱
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考試科目:(考生可任選其中三部门作答,每部门50分):
發展經濟學、農村社會學、農村政策學、農業經濟學、治理學
發展經濟學
第一部门 參考書目
1、迈克尔 P . 托达罗,斯蒂芬 C. 史密斯著,余向华、陈学娟 译:發展經濟學,机械工业出书社,2009年1月第1版。
2、谭崇台主编:《發展經濟學》,山西经济出书社,2000年3月第1版
3、张培刚:《新發展經濟學》,河南人民出书社,1999
第二部门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發展經濟學:基本工具、理论逻辑结构及其演变和基本研究要领
第二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论证经济生长的基本思路
1. 经济增长理论
2. 经济生长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影响经济生长的海内因素
1. 资本资源与经济生长
2. 人力资源与经济生长理论
3. 技术进步与经济生长
第四章 外部资源利用与经济生长理论
1. 利用外资与经济生长
2. 国际贸易战略与经济生长
第五章 生长战略与经济生长
1. 计划与市场控制
2. 工业化与都市化路
3. 农业问题
第六章 生长中国家的可连续生长问题
1. 可连续生长的基本思想
2. 可连续生长因素分析
3. 生长中国家实现可连续生长的基本思路
第七章 制度与经济生长
1. 交易与交易成本
2. 制度及制度变迁
3. 制度与经济生长
第三部门 基本题型
1、名詞解釋;2、簡答題;3、論述題
農村社會學
第一部门 參考書目
《農村社會學》李守经主编,高等教育出书社,2006年7月出书。
第二部门 主要内容
第一章 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工具
一、 关于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工具的一些差异认识
二、 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工具
三、 学习農村社會學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農村社會學的简要历史
一、中國的農村社會調查
二、 早期中国農村社會學的主要著述
三、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四、鼎力大举开展社区研究时期的中国農村社會學研究
第三章 农村社会中的小我私家——农民
一、 农民与农村社会
二、 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
三、 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
四、中國農村基層社會組織體系的建設及其演變趨勢
第四章 农村居民的婚姻与家庭
一、 农村居民的婚姻行为
二、 农村家庭
三、 农村家庭网络
第五章 农村社会组织
一、 中国农村下层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
二、 当前中国农村下层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功效
第六章 农村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
一、農村社會分層的標准
二、 中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
三、 农村社会流动问题
第七章 农村社区
一、 社区及社区研究
二、 农村社区的起点及其特点
三、 农村社区的类型
四、農村社區發展
第八章 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
一、 社会问题概述
二、 农村贫困
三、 农村人口问题
四、農村社會控制
第九章 农村社会保障
一、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会义及其生长的简要历史
二、 增强在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须要性
三、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状况
四、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
第十章 农村社会变迁
一、 社会变迁概况
二、 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三、中國農村革新與社會轉型
第十一章 农村可连续生长
一、 “生长”概述
二、 农村可连续生长的战略目标
三、 中国农村可连续生长战略的实施
第十二章 中国农村都市化与社会现代化
一、 农村都市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二、 中国农村都市化的途径与模式
三、 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
第三部门:基本題型
1、名詞解釋;2、簡答題;3、分析論述題
農村政策學
第一部门:參考書目
《農業政策學》,譚向勇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0年8月出书。
第二部门:主要內容
第一章 导言
一、政策及政策科學
二、農業及農業政策
第二章 农业政策配景分析
一、農業政策配景分析的意義與要领
二、農業政策配景分析的內容
第三章 农业政策目标分析
一、農業政策目標的含義與特征
二、農業政策目標的具體分析
第八章 农业政策的制定
一、農業政策的主體與客體
二、農業政策制定的環境
三、農業政策方案的設計與論證
第九章 农业政策的执行
一、農業政策執行的含義、特點與意義
二、農業政策執行的制約因素
三、農業政策的具體執行
第十章 农业政策的评估
一、農業政策評估的作用、主體及困難
二、農業政策評估的理論基礎與基本標准
三、農業政策評估的要领
第三部门:基本題型
1、名詞解釋;2、簡答題;3、論述題
農業經濟學
第一部门:參考書目
《现代農業經濟學》(第二版),王雅鹏主编,中国农业出书社,2008年版。
第二部门:主要內容
1.農業的职位和作用:包罗對農業职位的傳統認識和新貢獻。
2.現代農業的微觀組織:包罗産權理論、農業家庭經營的客觀一定性、農業家庭經營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農業相助經濟的含義、基本原則及其功效。
3.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包罗對現代農業的理解、現代農業的特點、農業現代化的理解、農業現代化的权衡指標體系、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门路和措施。
4.農業市場化:包罗對農業市場化的理解和权衡、我國農業市場化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推進農業的市場化。
5.農業國際化:包罗對我國外向型農業發展情況的掌握和了解、WTO相關農業規則、農業標准化建設問題、農業競爭力的权衡和提高。
6.農業可持續發展:包罗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內涵的理解、我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
7.農業生産要素:包罗農業集約經營問題、農業規模經營問題、人力資本及農業勞動力智力開發問題、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及就業問題、農業資金的種類、農業財政資金、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體系、農業技術創新、農業科技结果産業化和農業技術推廣等。
8.農産品市場供求:包罗農産品供給原理、農産品需求原理、蛛網理論。
9.農産品市場體系和農産品物流:包罗農産品集貿市場、農産品批發市場、農産品期貨市場和與農産品物流有關的現實問題。
10.農村消費市場:包罗農民消費水平的現狀及農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優化等相關問題。
11.農業宏觀調控:包罗農業宏觀調控的须要性、農業宏觀調控目標及內容。
12.了解和掌握農業經濟發展最新動態。
第三部门:基本題型
1、名詞解釋;2、簡答題;3、論述題
治理學
第一部门:參考書目
《治理學》,周三多 主编,高等教育出书社,2005年第2版
第二部门:主要內容
第一篇:總論
知識點:治理的職能,治理者的角色,治理者的技术,科學治理理論,霍桑試驗,商業道德,社會責任。
第二篇:決策與計劃
知識點:決策的理論,決策的過程,決策的影響因素,計劃與決策的關系,計劃編制過程,戰略性計劃,計劃實施
第三篇:組織
知識點:組織設計的影響因素,組織的部門化,組織的層級化,授權,員工招聘,員工培訓,組織變革,組織文化。
第四篇:領導
知識點:領導與治理,領導權力,領導風格,領導理論,激勵理論,激勵實務,組織溝通,有效溝通
第五篇:控制
知識點:控制過程,有效控制
第三部门:基本題型
1、辯析題;2、論述題;3、案例分析題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植物保護領域第四單元考試科目《植物保護概論》考試大綱
1. 绪 论
1.1 植物掩护的看法
1.1.1 植物掩护的界说及其生长
1.1.2 植物掩护看法的内涵和外延
1.1.3 植物掩护目标和植物掩护观
1.2. 有害生物对农业的影响
1.2.1 病原物侵染对农作物的影响
1.2.2 昆虫对农作物的影响
1.2.3 杂草对农作物的影响
1.3 植物掩护在农业生产中的职位
2. 植物病原生物与植物病害
2.1 植物病害看法
2.1.1 植物病害的发生
2.1.2 植物病害的症状
2.1.3 植物病害的类型: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2 植物病害的病原
2.2.1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2.2.1.1 植物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界说、一般性状和主要类群
2.2.1.2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界说、一般性状和主要类群
2.2.1.3 植物病毒及其所致病害:界说、形状、理化性质、分类和命名
2.2.1.4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所致病害:界说、形状和结构、寄生性和致病性、主要类群
2.2.1.5 寄生性种子植物及所致病害:界说、寄生性、主要类群
2.2.2 植物非侵染病害的病原
2.2.2.1 营养失调
2.2.2.2 温度不适
2.2.2.3 水分和湿度不适
2.2.2.4 土壤次生盐渍化
2.3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和病害循环
2.3.1 侵染历程:病原物的侵染历程的界说和侵染历程的四个阶段
2.3.2 病害循环:病害循环的界说和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2.4 植物病害的诊断
2.4.1 植物病害的诊断法式
2.4.2 柯赫规则的内容和其局限性
2.4.3 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复合侵染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要点
3. 农业害虫与螨类
3.1 昆虫的体躯结构与功效
3.1.1 昆虫的主要特征
3.1.2 昆虫的头部:头壳分区、触角、视觉器官、口器、头式
3.1.3 昆虫的胸部:胸部的结构、胸足结构及类型、翅的结构及类型
3.1.4 昆虫的腹部:腹部的结构、腹部的附肢
3.1.5 昆虫的体壁:体壁结构与功效、体壁的衍生物、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3.2 昆虫的生物学
3.2.1 昆虫的生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卵胎生和多胎生殖
3.2.2 昆虫的发育与失常:昆虫的失常及其类型和昆虫的个体发育
3.2.3 昆虫的世代与生活史
3.2.4 昆虫的主要习性:假死性、趋性、多型现象、食性
3.2.5 昆虫的休眠与滞育、假死性、趋性、多型现象、食性、群集性和迁移性
3.3 昆虫的分类
3.3.1 昆虫分类的意义及原理
3.3.2 昆虫的分目
3.3.3 主要目科的概述: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形态特征及习性、重要科及其形态特点
3.4 昆虫对植物的危害
3.5 螨类
3.5.1 螨类的形态特征:颚体、躯体
3.5.2 主要科的特征:叶螨科、瘿螨科、植绥螨科
4. 农田草害
4.1 杂草的起源与进化
4.1.1 杂草的起源
4.1.2 杂草的进化
4.2 杂草的种类
4.2.1 凭据杂草的形态学分类
4.2.2 凭据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4.2.3 凭据植物系统学分类
4.2.4 凭据生境的生态学分类
4.2.5 凭据作物分类
4.3 杂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多种授粉与繁殖方式、流传方式多样、种子寿命长且有多实性和落粒性、种子的成熟度与萌发时期乱七八糟、适应情况能力强、竞争力大
4.4 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与农作物争光、争水、争肥、争空间、降低农畜产物与质量、流传病虫害、加大生产成本、影响人畜康健、排泄他作用合物、滋扰、抑制作物生长与发育
5. 植物与有害生物的相互作用
5.1 植物与有害生物相互作用的生态学
5.1.1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5.1.2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5.1.3 协同进化
5.2 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5.2.1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
5.2.2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5.2.3 病原物侵染对寄主代谢的影响
5.2.4 植物的抗病性
5.3 植物对昆虫与螨类的抗性
5.3.1 植物对取食昆虫的物理抗性
5.3.2 植物对昆虫的化学抗性
5.3.3 植物对昆虫的诱导抗性
5.3.4 遗传抗性
5.4 农作物对杂草的抗性
5.4.1 作物与耕作措施对杂草竞争作用的防御
5.4.2 作物利用他感作用对杂草发生抗性
6. 有害生物发生生长动态和预测
6.1 植物病害的流行动态
6.1.1 植物病害流行的看法
6.1.2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植物病害流行的周年动态、植物病害的季节流行动态
6.1.3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空间动态的看法
6.1.4 植物病害及其介体的空间漫衍:空间漫衍的原因和类型
6.1.5 植物病害流行的影响因素:寄主植物、病原物、情况条件
6.2 昆虫种群动态
6.2.1 种群的看法、种群数量变换类型
6.2.2 种群的平衡与调治
6.2.3 种群数量变换的机制
6.3 预测的理论和技术
6.3.1 预测的原理
6.3.2 预测的分类
6.3.3 预测的一般历程
6.3.4 有害生物的主要预测要领:害虫的主要预测要领、植物病害的主要预测要领
6.4 杂草群落演替与种群动态预测
6.4.1 杂草群落演替:杂草群落演替的机制、差异除草剂导致农田杂草群落的演替
6.4.2 田间杂草群落演替的对策
6.4.3 杂草种群动态预测
7.有害生物的農業防治
7.1 耕作防治
7.1.1 耕作制度和栽培措施对有害生物的影响
7.1.2 耕作防治的优点
7.1.3 耕作要领的应用
7.2 抗性育种和抗性品种的利用
7.2.1 抗性育种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性
7.2.2 植物抗性的看法
7.2.3 作物抗病虫机制:生态抗虫性、遗传抗虫性
7.2.4 抗性的选育
7.2.5 抗性的合理利用
8.有害生物的物理防治
8.1 有害生物的趋性:趋光性、趋化性、昆虫性信息素、趋热性和趋湿性
8.2 物理防治技术:热力法、汰选法、阻隔法、辐射法、趋性的利用
9.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
9.1 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9.1.1 农林病虫发生频繁,经济损失巨大
9.1.2 太过依赖化学农药,防不胜防
9.1.3 农药对农产物及情况污染日益严重
9.1.4 生物防治势在必行
9.2 生物防治的寄义、规模
9.3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9.3.1 植物颉颃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
9.3.2 农用抗生素
3.3.3 颉颃微生物的机制及作用
9.3.4 颉颃微生物的筛选与改良
9.4 害虫生物防治
9.4.1 害虫天敌的类群
9.4.2 害虫天敌的大量繁殖与释放
9.5 杂草生物防治
9.6 生物防治效果评价
10.有害生物的化學防治
10.1 植物化学防治生长历史与偏向
10.1.1 农药的生长历史
10.1.2 农药的生长现状
10.1.3 农药的生长趋势
10.2 化学防治的原理
10.2.1 农药的界说与分类
10.2.2 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10.2.3 农药的毒性
10.2.4 农药的科学、宁静使用
10.3 农药的剂型与使用要领
10.3.1 农药剂型加工的意义
10.3.2 农药剂型的种类
10.3.3 农药剂型的防治趋势
10.4 农药施药要领:喷雾法、喷粉法、其他施药要领、农药混用技术
10.5 常用农药品种: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
10.6 抗药性的发生与克服
10.6.1 害虫的抗药性及其抗性机理
10.6.2 植物病原生物抗药性及其抗性机理
10.6.3 杂草抗药性及其抗性机理
10.6.4 抗药性检测与监测
10.6.5 有害生物抗药性治理
11.植物檢疫
11.1 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11.2 有害生物的检疫及处置惩罚
12.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12.1 有害生物防治的历史生长和综合防治看法
12.1.1 有害生物防治的历史防治
12.1.2 综合防治基本看法的提出
12.1.3 综合防治的实质
12.1.4 综合防治中主要防治措施及应用
12.1.5 综合防治的应用原则
12.2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应用
13. 植物掩护与情况污染
13.1 农药使用所导致的情况问题
13.2 新型植物掩护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第四单元考试《作物育种学》科目參考書目及考試大綱
第一部门:參考書目
《作物育種學總論》張天真主編,中國農業出书社,2003出书;
《植物育種理論與要领》官春雲主編,上海科技出书社,2004出书
第二部门:主要內容
绪 论
基本要求:了解作物育種學的性質、基本任務和主要研究內容。
重點:掌握作物品種的看法。
難點:作物育種學的性質。
第一节 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生长
1、看法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 3、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4、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5、作物育种学的生长
6、現代作物育種學的特點
第二节 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1、作物品种的看法 2、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
第三节 海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1、海内外作物育种事情的成就 2、作物育种事情的展望
第一章 育种目标
基本要求:了解育種目標的看法,制訂育種目標的意義。
重點:掌握作物育種的主要目標,制訂育種目標的原則。
難點:作物育種的主要目標。
第一节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
第二节 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第三節作物育種的主要目標
1、高産2、穩産3、優質4、適應性強,熟期適當5、適合機械化作業
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種類型
基本要求:掌握主要作物的繁殖方式;對農作物品種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種類型和特點。
重點:對農作物品種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種類型和育種特點。
難點:自交和異交的遺傳效應;各類品種的育種特點。
第一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
1、有性繁殖 2、无性繁殖
第二节 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1、自交的遗传效应 2、异交的遗传效应
第三节 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
1、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 2、作物品种类型 3、种种品种的育种特点
第三章 种质资源
基本要求:種質資源的看法、種質資源的類別和特點、種質資源的生存、鑒定研究和利用。
重點:種質資源的看法、種質資源的類別和特點、種質資源的生存。
難點:作物起源中心學說。
第一节 种质资源事情的重要性
1、种质资源的看法 2、种质资源事情的重要性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1、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生长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1、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 2、种质资源的搜集 3、收集质料整理
4、种质资源的生存 5、种质资源的判定与研究6、种质资源的利用
第四节 电子盘算机在种质资源治理中的应用
1、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效 2、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第四章 引种与驯化
基本要求:了解引種的基本原理、引種的一般規律及要领。
重點:引種的一般規律及要领。
難點:馴化的原理與要领。
第一节 引种的作用
第二节 引种的基本原理
1、气候相似性原理 2、生态情况和生态型相似性原理
3、緯度、海拔及作物發育特性與引種的關系
第三节 引种的一般纪律及要领
1、引种的一般纪律 2、引种的要领与技术
第四节 驯化的原理与要领
1、看法
2、植物馴化的原理與要领
第五章 选择育种
基本要求:掌握選擇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要领。
重點:選擇育種的特點,選擇育種的主要技術環節。
難點:選擇育種的主要技術環節。
第一节 选择的基本原理和要领
1、选择的意义 2、选择的基本原理 3、选择的基本要领
第二节 性状判定的要领
1、性状判定的作用与原则 2、性状判定的一般要领
3、性狀鑒定的一般記載要领
第三节 选择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1、选择育种的意义 2、选择育种的特点
第四节 系统育种的基本原理
第五节 选择育种的要领与法式
1、主要技术环节 2、选择育种的一般法式
第六章 杂交育种
基本要求:掌握雜交育種的意義、親本選配的一般原則、雜種後代的處理要领。
重點:親本選配的一般原則和雜種後代的處理要领。
難點:雜種後代的處理要领。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
1、杂交育种的意义 2、杂交育种的遗传原理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配
1、杂交亲本选配事情的重要性 2、杂交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
第三节 杂交方式和技术
1、杂交方式 2、杂交技术
第四节 杂种子女的处置惩罚要领
1、系谱法 2、混正当 3、派生法
第五节 杂交育种法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要领
1、杂交育种法式 2、加速育种进程的要领
第七章 回交育种
基本要求:掌握回交育種的遺傳效應、回交育種要领、回交的特點。
重點:回交育種要领和回交的特點,回交的用途。
難點:回交育種的遺傳效應。
第一節.回交育種的意義及遺傳效應
1、回交育种的意义 2、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
第二節.回交育種要领
1、亲本选择 2、回交育种法式及要点 3、回交育种的灵活运用
第三節.回交的特點及其應用價值
1、回交育种的有利性 2、回交育种的局限性 3、回交的用途
第八章 杂种优势利用
基本要求:掌握雜種優勢的看法、配协力的看法和配协力的測定要领、利用雜種優勢的途徑、雜交制種技術。
重點:雜種優勢的看法、利用雜種優勢的途徑、雜交制種技術。
難點:配协力的看法和配协力的測定要领,雜種優勢表現的遺傳基礎。
第一节 杂种优势的看法和体现
1、杂种优势的看法 2、杂种优势体现的特点 3、杂种优势的怀抱
第二节 杂种优势体现的遗传基础
1、显性假说 2、超显性假说
第三节 杂交种品种的选育法式
1、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 2、亲本选配 3、配协力及其测定
4、杂交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 5、杂交种品种类型
第四节 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杂交制种技术
1、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 2、杂交制种技术
第九章 诱变育种
基本要求:誘變育種的特點。
重點:誘變的要领和誘變育種的要领與法式。
難點:誘變的要领。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特点
第二节 诱变的要领
1、物理诱变 2、化学诱变
第三节 诱变育种的要领与法式
1、处置惩罚质料的选择 2、处置惩罚部位的选择 3、诱变处置惩罚后的选育
第四节 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要领
1、权衡诱变效果的指标 2、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要领
第十章 远缘杂交育种
基本要求:遠緣雜交的看法、意義和作用、遠緣雜交的困難及其克服的要领。
重點:遠緣雜交的困難及其克服的要领。
難點:遠緣雜交的困難及其克服的要领。
第一节 远缘杂交的意义和作用
1、远缘杂交的看法 2、远缘杂交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 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要领
1、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克服的要领 2、远缘杂种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克服的要领 3、远缘杂种子女的疏散与选择
第十一章 倍性育种
基本要求:多倍體、單倍體看法和種類、多倍體植物的特點、單倍體育種的優缺點。
重點:多倍體、單倍體的看法和種類、多倍體植物的特點、單倍體育種的優缺點。
難點:産生單倍體的主要途徑和要领。
第一节 多倍体育种
1、多倍体的看法和种类 2、多倍体植物的特点 3、多倍体的育种意义 4、多倍体的诱导与育种
第二节 单倍体育种
1、单倍体的看法和种类 2、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 3、发生单倍体的主要途径和要领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
基本要求:掌握與抗病性、抗蟲性有關的看法。
重點:與抗病性、抗蟲性有關的看法;作物抗病蟲育種的特點性;作物抗病蟲性的類別與鑒定要领。
難點:病原菌致病性的遺傳與變異、作物抗病性的類別、機制和遺傳。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1、抗病性、抗虫性的看法 2、抗病虫育种意义与作用 3、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第二节 作物品种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
1、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 2、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
3、作物抗病蟲性的機制
第三節作物抗病蟲性的遺傳與鑒定
1、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 2、基因对基因学说
3、作物抗病性蟲鑒定
第三节 抗病品种的选育
1、抗源的收集和创新 2、抗病虫品种选育要领
3、抗病育種中的若幹問題
第十三章 抗逆性育种
基本要求: 了解作物逆境种类,抗旱性、抗寒性的寄义。
重點:抗逆育種的特點,抗旱性、抗寒性的鑒定技術和指標。
難點:抗旱性、抗寒性的鑒定技術和指標。
第一節抗逆性育種的意義和特點
1、作物逆境种类 2、抗逆育种的意义 3、抗逆育种的特点
第二节 抗旱性育种
1、抗旱性的寄义 2、抗旱性判定技术和指标 3、抗旱品种的选育
第三节 抗寒育种
1、抗寒性的意义 2、抗寒性判定技术和指标 3、抗寒品种的选育
第十四章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基本要求:了解群體、群體改良的看法。
重點:輪回選擇的要领、異花授粉作物綜合品種育種法。
難點:輪回選擇的要领。
第一节 群体改良的意义
1、群体改良的看法 2、群体改良的意义 3、群体改良的途径
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原理
1、群体的看法 2、群体遺傳學基因平衡定律 3、群体进化的动力
第三节 基础群体的建设
1、基礎群體的選擇2、基礎群體的合成
第四节 轮回选择法
1、轮回选择的意义 2、轮回选择的作用3、基础群体的培育
4、輪回選擇的要领
第五节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1、隱性雄性不育性在輪回選擇中的應用2、顯性雄性不育性在輪回選擇中的應用
第六节 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1、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 2、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
第十五章 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
基本要求:田間試驗和試驗小區設計技術。
重點:品種産量穩定性的參數估計。
難點:品種産量穩定性的參數估計。
第一节 田间试验技术的重要性
1、田間試驗設計技術2、試驗小區設計技術
3、差异育種階段的試驗技術
第二节 品种区域试验技术
第三节 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
1、品种和情况的交互作用 2、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预计
第十六章 种子生产与治理
基本要求:了解我國現行的作物品種審定組織體制和法式。
重點:品種混雜、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種子生産法式。
難點:品種混雜、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第一节 品种审定与推广
1、我國現行的作物品種審定組織體制和法式
2、外洋现行的作物品种治理制度 3、品种的推广
第二节 品种的混杂、退化及其防止
1、品種混雜、退化的涵義2、品種混雜、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第三节 种子生产
1、原种生产 2、良种生产 3、加速种子繁殖
第三部门:基本題型
1、名词解释 2、填空 3、简答题 4、论述题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生长领域第四单元考试科目《西方经济学》參考書目及考試大綱
第一部门:參考書目
《西方經濟學》(第四版),高鴻業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书社,2007年出书。
《經濟學》(第十七版),薩缪爾森、諾德豪斯,人民郵電出书社,2004年出书。
第二部门:主要內容
第二章 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
第二节 需求曲线 第三节供应曲线 第四节 供求曲线配相助用
第五节 经济模型 第六节需求弹性和供应弹性
第七节 供求曲线的应用
第三章 效用论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第三节 预算线 第四节 消费者的均衡
第五节 价钱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第六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四章 生产论
第二节 生产函数 第三节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四节 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第五节 等成本线
第六节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第七节规模酬金
第五章 成本论
第一节 成本的看法 第二节短期总成本
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 第四节 恒久成本曲线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第一节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收益曲线
第三节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第四节 厂商的短期均衡
第五节 行业的短期供应曲线 第六节恒久均衡
第七节 行业的恒久供应曲线 第八节 市场的短期与恒久均衡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一节 垄断 第二节 垄断竞争
第三节 寡头 第五节 差异市场的比力
第十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一般均衡 第二节经济效率
第六节 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七节 社会福利函数
第八节 效率与公正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垄断 第二节 外部影响
第三节 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 第四节 信息的不完全与差池称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二节 GDP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要领
第四节 从GDP到小我私家可支配收入 第五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公式 第六节 实际和名义GDP
第十三章 简朴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换 第五节 乘数论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 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的种种乘数
第八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四章 产物市场和钱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 IS曲线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
第五节IS-LM分析 第六节 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钱币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第三节 钱币政策效果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淆使用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财政政策
第三节 钱币政策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应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总供应的一般说明
第三节 恒久与短期的意义 第四节古典总供应曲线
第五节 凯恩斯总供应曲线 第六节 通例总供应曲线
第七節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對現實的解釋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第二节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 国民收入恒久增长趋势和颠簸
第二节 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 第三节 增长核算
第四节 新古典增长理论 第六节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七节 经济周期的寄义与特征 第八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首
第九节 乘数-加速数模型
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争论和共识
第一节 菲利浦斯曲线到总供应曲线
第八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第三部门:基本題型
1、名詞解釋題 2、简答题 3、分析题 4、盘算题 5、论述题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第四单元考试科目《农业信息学概论》參考書目及考試大綱
第一部门:參考書目
曹卫星. 农业信息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书社,2005.
李军. 农业信息技术[M]。北京:科学出书社,2006
第二部门:主要內容
Ⅰ、考查目標
《農業信息學概論》側重于農業信息學綜合知識的考查。考試內容爲農業信息學的基本概論、主要技術與要领及其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應用。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理解和掌握農業信息學的基本看法、基礎理論和基本要领,能夠運用基本原理和要领分析、判斷息争決有關實際問題。
Ⅱ、考試範圍
一、農業信息學的基本知識
考試內容:農業信息學的基本看法,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國內外現狀,農業信息學的學科基礎,包罗計算機基礎和農學基礎。
考試要求:基本看法、生长现状、主要技术与要领。
二、 农业信息学的主要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考試內容:數據庫、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技術,3S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無損檢測技術,監測與診斷技術,模型與系統模擬技術,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技術,信息治理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信息可視化技術,自動控制技術,信息服務技術等在農業上的應用。
考試要求:运用主要信息技术和要领分析、判断息争决有关农业信息的实际问题和案例。
第三部门:基本題型
名詞解釋題
簡要回覆題
綜合分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