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交流   >   正文

教育科學系李國強副教授舉辦心理康健教育學術講座

2015年01月04日 15:19 佚名 点击:[]

为配合学校本学期“学术运动周”事情,2014年12月23日晚上7:00——9:00,教育科学系在学校新图书馆415多媒体陈诉厅举办了一场学术讲座,主讲人为李国强副教授,讲座主题为:“今世心理康健问题的社会学解读”。 教育系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和学校各系部部门师生约200人加入了陈诉会。

李国强副教授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历程中的国民心理康健问题现象和相关研究文献提出,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Mills语),可以为我们视察和理解心理康健问题提供深刻而富有启发的理解视角。对心理康健问题作出社会学的理解,主要涉及心理康健尺度的社会学解释、心理康健问题实质的社会学解释等问题 。一是如何掌握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界放心理康健尺度的理论前提,涉及社会学结构功效论、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解释论)等理论的基本立场;二是关于心理康健尺度的社会学理解,主张:在当前我国发生深刻社会转型的配景下,应处置惩罚好适应尺度与生长尺度的关系;在心理康健尺度的制定与理解方面更应重视个体、群体的分层、差异与多元;宜从社会建构的视角理解心理康健尺度的制订与应用;三是提出凭据社会学的范式与解释框架,人是嵌入和生长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正是由社会所界说和控制。以此思路求解心理问题,便组成了一种社会学的解释传统和方式,其中以功效主义、冲突论、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解释为代表,还包罗微观取向的符号互动论解释,我们可以实验从差异的角度分析心理康健问题及心理康健教育课程的社会学意义。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学生心理康健问题的社会成因主要来自各个条理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公共传媒等因素,学生心理康健问题就其实质,照旧社会建构的产物!基于社会学的立场,应该重视对所谓“心理问题”个体(学生)的人文眷注,自觉摈弃一切心理康健教育中的“非人文”因素。主张个体应努力逾越情况的约束,努力成为大写的“人”!

李國強副教授的講座結合實際案例和視頻质料講解,深入淺出,並解答了同學們對應用心理學專業發展與就業前景的若幹提問。講座取得預期效果。

系行政辦

二О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上一條:“教改課題的選題、論證及其研究”--劉超良教授學術講座

下一條:教育科學系王向文博士舉辦民國時期湖南教育家的辦學精神學術講座

版权所有:PP电子学院教育学院 邮编:417000 联系电话: 0738-8312819

地址: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氐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