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指標
|
二級指標
|
指標內涵
|
事情完成情況
|
自評等級
|
1. 学生
|
1.1具有吸引優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
“優秀生源”不是僅從分數权衡,要包罗“質”和“量”。“質”体现生源素質切合專業預期。“量”体现生源的富足性。“優秀生源”是一個相對的看法,受學校、行業和社會配景的影響,在差异專業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
|
? |
? |
“制度和措施”重點關注學校對專業的要求和專業接纳的措施,通常包罗專業生源質量分析、專業自身優勢分析、招生宣傳、專業特有的獎學金、助學金、貸學金,以及在校生專業認可度分析等方面。制度措施應該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有人員、條件保證執行和落實。此外,還應對制度執行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促進制度改進完善。
|
? |
? |
1.2具有完善的學生學習指導、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心理輔導等方面的措施並能夠很好地執行落實。
|
專業應堅持立德樹人,開展學生學習指導、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心理輔導等事情,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焦点價值觀,幫助學生達成畢業要求,實現學生發展。各項指導活動中,學生學習指導是重點,其它指導活動從差异側面予以支持。
|
? |
? |
專業任課教師應在學生能力形成的過程中發揮主力作用,結合課程教學做好學習指導事情。學習指導應實現以下三個目標:其一,幫助學生理解專業的畢業要求,使其知曉達成途徑;其二,幫助學生了解專業課程設置對畢業要求達成的支撐關系,了解課程學習對實現相關畢業要求的作用,增強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其三,爲學生課業學習、能力成長和素質養成提供及時的幫助。
|
? |
? |
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心理輔導等事情應該與學生達成畢業要求相聯系,促進學生發展。
|
? |
? |
? |
1.3 对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中的体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结业时到达结业要求。
|
專業需對學生個體的學業情況進行跟蹤與評估,爲學生的學業進步提供支持和幫助,保證學生畢業時達到畢業要求。
|
? |
? |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專業爲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爲學生提供學業幫助而開展的過程性評價活動。形成性評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任課教師能接纳有效的方式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展進行跟蹤,學生能及時反饋學習中的問題,任課教師能根據跟蹤/反饋的信息對教學战略進行動態調整,爲學生達到畢業要求提供幫助;其二,在本科學習的各個階段,專業接纳了哪些制度性的措施,對學生的學業完成情況進行評估、預警和幫扶,盡可能使學生達到畢業要求,獲得學位。
|
? |
? |
1.4 有明确的划定和相应认定历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
重點關注專業對轉入學生原有學分認可的依據和法式。之所以要“認可”“原有學分”,是因爲這些“學分”對應的教學活動承擔著爲指定的畢業要求達成提供支撐的任務,而差异學校、差异專業的“教學活動”是各具特色,不盡相同的。
|
? |
? |
學生獲得本專業某門課的學分,讲明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爲相關畢業要求的達成提供了相應的支持,因此,專業必須通過判斷學生在本專業之外獲取的學分在支撐本專業畢業要求方面是否“等價”或“覆蓋”來決定是否認可該學分。專業應基于這一原則制定學分認定規定,明確學分認可的依據、責任人和執行法式,並保證認定結果有據可查。
|
? |
? |
2.培養目標
|
2.1 有果真的、切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生长需要的培养目标。
|
培養目標是對該專業畢業生在畢業後5年左右能夠達到的職業和專業成就的總體描述,應體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專業制定培養目標時必須充实考慮內外部需求,包罗學校定位、專業特色、社會需求和利益相關者的期望,能體現社會發展對本領域職業工程師的能力要求等。專業應通過各種方式使利益相關者了解和參與培養目標的制定過程,在培養目標的內涵上達成共識。
|
? |
? |
專業應有明確的公開渠道宣布息争讀專業的培養目標,使利益相關者知曉和理解培養目標的含義。
|
? |
? |
2.2 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凭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历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加入。
|
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是修订培养目标的基础事情。所谓合理性是指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专业特色、社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等内外需求一致。专业应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了解和分析内外需求的变化,并凭据变化情况修订培养目标。要求行业企业专家加入评价修订事情,是为了保证评价和修订事情能够更好的反映行业企业的人才的需求,使专业的人才培養事情越发切合行业企业的需求。
|
? |
? |
3.畢業要求
|
3.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庞大工程问题。
|
本標准項對學生的“工程知識”提出了“學以致用”的要求。包罗兩個方面,其一,學生必須具備解決複雜工程問題所需數學、自然科學、計算、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包罗專業領域相關的社會科學知識),其二,能夠將這些知識用于解決複雜工程問題。前者是對知識結構的要求,後者是對知識運用的要求。本標准項的要求可通過數學、自然科學、計算、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應用來達成。
|
? |
? |
3.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庞大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本標准項對學生“問題分析”能力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其一,學生應學會基于科學原理思考問題,其二,學生應掌握“問題分析”的要领。前者是思維能力培養,後者是要领論教學。本標准項的要求可通過數學、自然科學、工程科學原理等知識的學習與應用來達成。教學上應強調“問題分析”的要领論,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本標准項的要求可通過數學、自然科學、工程科學原理等知識的學習與應用來達成。教學上應強調“問題分析”的要领論,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
? |
? |
3.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庞大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康健、宁静、执法、文化以及情况等因素。
|
本標准項對學生“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的能力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要求,广义上讲,学生应了解“面向工程设计和产物开发全周期、全流程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基本要领和技术;狭义上讲,学生应能够针对特定需求,完成单体和系统的设计。本尺度项的要求可通过工程设计、康健、宁静、环保和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工程设计实践来告竣。
|
? |
? |
? |
3.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接纳科学要领对庞大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罗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
本標准項要求學生能夠面向複雜工程問題,凭据“調研、設計、實施、歸納”的思路開展研究。研究過程中能意識到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要领對評價新問題的重要性。本標准項的要求可通過本學科學術文獻的分析、篩選和研究等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應用來達成。
|
? |
? |
? |
3.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庞大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罗对庞大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本標准對學生“使用現代工具”的能力提出了“開發、選擇和使用”
的要求。現代工具包罗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罗預測和建模)。本標准項的要求可通過數據分析、統計、信息技術等知識的學習與應用以及工程實踐來達成。
|
? |
? |
? |
3.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配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庞大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康健、宁静、执法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肩负的责任。
|
本標准項要求學生關注“工程與社會的關系”,理解工程項目的實施不僅要考慮技術可行性,還必須考慮其市場相容性,即是否切合社會、康健、宁静、执法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外部制約因素的要求。標准中提及的“工程相關配景”是指專業工程項目的實際應用場景。標准中所指的“對社會、康健、宁静、执法以及文化的影響”不是一個寬泛的看法,是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工程項目的實施配景,針對性的應用相關知識評價工程項目對這些制約因素的影響,理解應承擔的相應責任。本標准項的要求可通過本專業領域相關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設計等知識的學習與工程實踐來達成。
|
? |
? |
3.7 情况和可连续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庞大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情况、社会可连续生长的影响。
|
本標准項要求學生必須建设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在工程實踐中能夠關注、理解和評價環境保護、社會和諧,以及經濟可持續、生態可持續、人類社會可持續的問題。本標准項的要求可通過涉及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應用來達成。
|
? |
? |
3.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本標准項對工科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工程職業道德規範和社
會責任提出了要求。“人文社會科學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焦点價值觀,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了解中國國情,明確個人作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是指工程團體的人員必須配合遵守的道德規範、工程倫理和職業操守,差异工程領域對此有更細化的解讀,但其焦点要義是相同的,即誠實公正、誠信守則。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除了要求具備一定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更應該強調工程職業的道德和規範,尤其是對公衆的宁静、康健和福祉,以及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本標准項的要求可通過思想政治、人文社會科學、工程倫理、执法、職業規範等知識的學習與應用來達成。工程職業道德的培養應落實到學生基本品質的培養,如誠實公正(真實反映學習结果,不隱瞞問題,不誇大或虛構结果等);誠信守則(遵紀、守法、守時、不作弊,尊重知識産權等)。
|
? |
? |
? |
3.9 小我私家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配景下的团队中肩负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
本標准要求學生能夠在多學科配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差异的角色。強調“多學科配景”是因爲工程項目的研發和實施通常涉及差异學科領域的知識和人員,即即是某學科或某個人承擔的工程創新和産品研發項目,其後續的中試(産品正式投産前的試驗)、生産、市場、服務等也需要在多元化和包容性團隊中相助共事,因此學生需要具備在多學科配景的團隊中事情的能力。本標准項的要求可通過工程項目設計、工程實踐等跨學科團隊任務,相助性學習活動來達成。
|
? |
? |
? |
3.10 相同:能够就庞大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民众进行有效相同和交流,包罗撰写陈诉和设计稿、陈述讲话、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配景下进行相同和交流。
|
本標准對學生就专业问题进行有效相同交流的能力,及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出了要求。本尺度项的要求可通过相关理论和實踐教學、学术交流运动、专题研讨运动来告竣。
|
? |
? |
? |
3.11 项目治理:理解并掌握工程治理原理与经济决策要领,并能在多学科情况中应用。
|
本標准所述的“工程治理原理”主要指凭据工程項目或産品的設計
和實施的全周期、全流程的過程治理,包罗涉及差异學科交织的多任務協調、時間進度控制、相關資源調度,人力資源配備等內容。“經濟決策要领”是指對工程項目或産品的設計和實施的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進行分析和決策的要领。本標准項的要求可通過涉及工程治理和經濟決策知識的學習與應用來達成。
|
? |
? |
? |
3.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停学习和适应生长
的能力。
|
本標准強調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因爲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將面臨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挑戰,學科之間的交织融合將成爲社會技術進步的新趨勢,所以學生必須建设終身學習的意識,具備終身學習的思維和行動能力。本標准項的要求可通過研究型學習活動,創新性實踐活動,以及各類啓發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自主學習活動來達成。
|
? |
? |
4.持續改進
|
4.1 建设教学历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建设结业要求告竣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结业要求告竣情况评价。
|
本標准項關注兩個機制的建设,即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和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機制。這兩個機制的焦点是面向産出的課程質量評價。面向産出的課程質量評價是指評價應聚焦學生的學習成效,課程內容、教學要领和考核方式必須與該課程支撐的畢業要求相匹配。因爲專業畢業要求的達成需要教學活動(以下一般稱爲課程)的支持,因此課程質量評價是質量監控的焦点,也是畢業要求達成評價的依據。課程質量評價的對象包罗各類理論和實踐課程,評價的目的是客觀判定與專業畢業要求/觀測點相關的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在課程質量評價的基礎上,可以接纳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要领對畢業要求達成進行評價。
|
? |
? |
结业要求告竣情况评价机制是检验和判断专业人才培養的“出口質量”是否達到預期(即畢業要求)的重要保障機制,也是專業“持續改進”的基本前提。畢業要求達成情況評價是通過收集和確定最具代表性、最能表征專業畢業要求內涵的學習结果的相關評估數據,並對這些數據進行定性或定量的統計分析和結果解釋後,對畢業生達成畢業要求的情況做出的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可以判斷學生各項能力的長處和短板,爲專業教學的持續改進提供依據。
|
? |
? |
4.2 建设结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加入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告竣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
專業應針對培養目標,制度化地開展畢業生跟蹤、用人單位和行業組織等相關利益方的調查事情,並依據跟蹤和調查所獲得的信息對培養目標達成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形成培養目標達成情況的總體判斷。本標准項強調對培養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定期分析,即通過建设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和有關各方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恰當使用直接和間接、定性和定量的手段,接纳適當的抽樣要领,定期確定和收集培養目標達成情況數據,以便對培養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分析。
|
? |
? |
4.3 能证明评价结果被用于连续革新。
|
專業應根據標准項4.1 和 4.2 中要求的内部和外部评价结果,发现专业培養方案设计和课程教学实施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时反馈给相关责任人,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结业要求、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及教学历程、评估和评价机制、师资配置和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连续化的革新。
|
? |
? |
5.課程體系
|
5.1 与本专业结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
此類課程涵蓋:1)适用于本专业所属学科的、用于支撑具体分析和建模的数学、数值分析、数据分析、统计学及盘算和信息科学等知识;2)适用于本专业所属学科的自然科学的系统化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本项尺度是针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等基础课程设置提出的要求。内涵包罗三个方面,一是该类课程学分比例应不低于 15%;二是课程设置应该切合专业增补尺度要求;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应该能够支撑相应结业要求告竣。
|
? |
? |
? |
5.2 切合本专业结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 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
工程基礎類課程涵蓋:本專業所屬工程學科所需的系統化的、基于理論的工程基本原理;專業基礎類課程涵蓋:能夠爲本專業所屬學科的公認實踐性事情提供理論框架和知識體系,能體現本學科前沿的知識。本項標准內涵包罗三個方面,一是該類課程學分比例不低于30%;二是課程設置應該切合專業補充標准要求;三是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效果應該能夠支撐其在課程矩陣中的作用,工程基礎類和專業基礎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能體現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原理分析、研究專業領域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專業類課程能體現系統設計和有效實現複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的能力培養。
|
? |
? |
? |
5.3 工程实践与结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 20%)。设置完善的實踐教學体系,并与企业相助,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结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加入。
|
此類課程涵蓋:本专业所属工程学科实践事情中所涉及的工程实践知识和要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环节。此类课程应关注本学科工程实践和庞大工程问题中的工程意识。
本项尺度是对實踐教學环节提出的要求。专业应建设完善的實踐教學体系,包罗全体学生加入的综合实验项目、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工程实践和结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有质量控制尺度和治理规范。實踐教學环节学分比例不低于20%,實踐訓練內容切合專業補充標准要求。實習、實訓的過程實施狀況和實際效果應能支撐其在課程矩陣中的作用,能體現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應結合本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能體現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和考核。
|
? |
? |
? |
5.4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 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情况、执法、伦理等种种制约因素。
|
此類課程涵蓋:人文社科类知识,职业伦理、社会责任和工程实践规范的知识,以及工程经济、情况及执法方面的知识。本项尺度是针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提出的要求。内涵包罗三个方面,一是该类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15%;二是課程設置應切合專業補充標准要求;三是課程教學內容和效果應能支撐其在課程體系中的能力培養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能夠考慮經濟、環境、执法、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
? |
? |
6.師資隊伍
|
6.1 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
本尺度项关注的是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是否满足工程类专业教育的需要。所谓整体情况,具体指师资数量、队伍结构和兼职教师三个方面。教师的数量是否满足教学需要,主要从在校学生数量、开设课程以及實踐教學环节等方面进行评判。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主要从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评判。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加入教学,并能够发挥行业配景的优势和特点。
|
? |
? |
6.2 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相同能力、职业生长能力,而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加入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配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
本標准項關注的是教師個體的職業能力,具體包罗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業水平、工程經驗、溝通能力、職業發展能力等。專業應從保證教學質量的角度給出上述能力和水平的具體描述和要求;說明本專業對教師工程經驗與工程配景的具體要求。教師具有的工程配景和工程經驗應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作用。專業教師除了參與教學事情之外,還應具有工程實踐相關研究事情和學術交流的能力與經曆。
|
? |
? |
6.3 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加入教学研究与革新。
|
教學事情是教師的主要職責。專業教師應將主要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學和學生指導事情中,在教學事情中體現立德樹人的總要求,同時積極參與教學研究與革新。專業應對教師教學事情時間、以及參與教學研究革新有明確要求和制度保證。
|
? |
? |
6.4 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计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
專業不僅要爲在校學生提供教學環境,還有責任爲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包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從業教育。專業教師應當在學生指導事情中承擔重要責任。因此,專業必須明確規定教師爲學生提供指導、咨詢、服務、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從業教育等指導的事情範圍、具體內容和事情要求,並用制度加以保證。
|
? |
? |
6.5 教师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历程中的责任,不停革新事情。
|
作爲教學事情的具體執行者,教師的責任意識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明確並自覺承擔提高教學質量的責任。本標准所說的“明確責任”,主要是指教師應知曉、理解並認同其教學事情對學生畢業要求達成所承擔的責任,並自覺改進教學事情,履行責任。
|
? |
? |
7.支撐條件
|
7.1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效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治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与企业相助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历程中为学生提供加入工程实践的平台。
|
本標准項所指支撐條件主要是教室及相關設施、實驗室及實驗設備、實習和實訓基地。關注的是這些教學設施的數量、功效和治理能否滿足教學需求,支持學生畢業要求的達成。要求這些教學設施:(1)數量和功效上能滿足專業課程教學和實踐育人的需要;(2)有良好的治理、維護和更新機制,保證教學設施的運行狀態,更新頻率和治理模式能夠方便學生使用;(3)有與企業相助共建的實習和實訓基地,基地的條件設施和教學內容能夠爲學生提供真實的工程實踐的平台。(4)在教學要求、人員配備、宁静治理等方面滿足專業補充標准。
|
? |
? |
7.2 盘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治理规范、共享水平高。
|
本標准項所指支撐條件主要是計算機、網絡、圖書和電子資料等公共資源。要求這些公共資源:(1)數量富足,種類豐富,及時更新,信息化水平高,方便師生使用;(2)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支撐學生達成相關畢業要求(如獲取信息、現代工具、創新活動、自主學習、國際視野等);(3)能滿足教師教學科研需求,支持教學革新和教師
職業發展;(4)資源治理規範,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高。
|
? |
? |
7.3 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
本標准項所指支撐條件是教學經費的投入。要求教學經費的投入:(1)有投入尺度和制度保证;(2)日常教学经费的总量满足教學運行需求,包罗实验设备维护与更新费、生均实验、实习和结业设计费等,(3)专项经费的投入有助于专业连续革新,包罗教改,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等。
|
? |
? |
7.4 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及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自己的专业生长,包罗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
本標准項所指支撐條件是學校支持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措施和效果。要求學校:(1)要建设吸引優秀教師、保證師資隊伍的穩定、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幫助青年教師成長的制度性機制與措施;(2)政策措施制度要切實有效;(3)政策措施制度要明確、公開。
|
? |
? |
7.5 学校能够提供告竣结业要求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包罗为学生的实践运动、
創新活動提供有效支持。
|
本標准項所指支撐條件是學校爲學生達成畢業要求提供的各類须要基礎設施,包罗:適宜的學習生活環境,完善的文體設施,良好的開展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創新實踐的平台條件等。
|
? |
? |
7.6 学校的教学治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结业要求的告竣。
|
本標准項要求學校的教學治理與服務能支持專業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能支持全體學生畢業要求的達成。治理與服務規範要求既有制度文件規定,也能有效執行文件取得效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