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质量提升 深化内涵生长
奮力辦好有人文科技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
——在2024年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大會上的報告
党委副书记、校长 盛明科
老師們、同志們: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基础任務和主責使命。本科教育教學是學校的立根之本、發展之基。今天,我們召開本科教育教學大會,主要任務是圍繞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和“申碩”事情要求,彙集全校之智,凝聚全員之力,研究和部署學校教育教學內涵革新與高質量發展的思路、目標、舉措和任務,推動形成大抓教學、狠抓質量的行動自覺和強鼎力大举量。
會議的主題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回顧和總結學校第四次黨代會以來學校本科教育教學事情所取得的主要成績,分析當前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研究推進本科教育教學內涵式發展的思路與舉措,著力革新攻堅,奮力譜寫新時代學校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一、本科教育教學的革新進展與主要成績
2021年以來,學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使命,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勢,著力強化人才培養中心职位和本科教育基礎职位,奮力推動本科教育教學高位統籌、系統謀劃、縱深革新、全面發展,教育教學革新和本科人才培養呈現特别局性變化,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效,人才培養基本進一步夯實。
(一)立德樹人,革新創新。學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偏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立德樹人基础任務,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學革新,不斷深化內涵特色差異化發展,優化完善“三全育人”事情機制,持續推進思政課革新創新,健全課程思政革新建設事情體系,著力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取得積極结果。學校現有省課程思政示範課程6門、優秀教學團隊6個,在全國高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大賽、省級課程思政教學競賽等比賽中榮獲獎項20項。立項省級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教育事情研究項目19項。獲省級教學结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
(二)優化结构,服務地方。聚焦國家和省市需求,持續加強專業建設,專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錨定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和婁底“质料谷”建設,堅持“突出應用、集群發展、培育特色、提高質量”的建設原則,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專業结构,建设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引導專業對接産業加強內涵建設。停招本科專業7個,新增人工智能1個本科專業,招生本科專業調整到47個,專業結構與國家需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匹配度進一步提升。2021年來,新增2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現代産業學院。
(三)課程建設,優質示範。持續開展一流課程建設,校企相助配合開發課程資源,鼓勵教師把科研结果、行業企業新技術融入教學內容,探索研究性教學模式革新,激勵教師凭据“兩性一度”金課標准建設一流課程。四年來,共獲批國家一流課程1門、省一流課程43門、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門。以“四新”建設項目和教學革新研究項目爲引領,獲省級教學结果獎6項,獲省級新工科、新農科、新文科項目6項,省級教學革新研究項目101項。
(四)以賽促教,提升能力。健全賽培融合教學能力提升機制。以分享、創新、提升爲導向,重點建設“老中青、傳幫帶、師徒制”的專業焦点課程教學團隊,通過經驗交流、講課比賽等形式,傳播先進教學理念,激發教師潛心育人積極性。教師獲全國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省級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3項;湖南省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2人榮獲“教學能手”。
(五)産教融合,實踐育人。凭据“專業對接行業、實訓紮基本地、科研結合産學、項目推進創新”的育人理念,加強校地、校企、校所等之間的相助,強化在科技攻關、項目開發、産品研發過程中培養應用人才。不斷完善産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鼎力大举推進課堂教學模式革新,加強一流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推動人才培養走深走實。獲批6個省級校企相助創新創業教育基地、78個教育部産學相助協同育人項目。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穩步向好,就業創業事情實現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滿意的效果。
(六)加強監督,改進學風。學校出台了《進一步加強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實施辦法》,構建了較爲完善的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有力保障了人才培養事情的高質量運行。組織開展了領導幹部定期聽課看課、校院兩級教學督導隨堂聽課隨堂打分、學生期末評教等活動,嚴格執行校院兩級日常教學巡查制度,充实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全過程、全天候、全覆蓋”的課堂教學質量監管。開展了“教學質量提升月”和“卓越學風”等活動,學生學風顯著改進。
(七)保障投入,改善條件。持續加大教學投入,不斷改善教學條件,育人環境持續優化。學校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堅持“經費優先教學”“教學經費穩步增長”的原則,逐年加大對教學及設施設備的投入。凭据“緊運行、保重點、促發展、重績效”的原則教育教學年度預算,強調“支出預算突出教學中心职位”。本科教學經費支出逐年增長,有效保障了本科教學事情需要。
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成績的取得,是黨委領導班子勵精圖治、團結拼搏的結果,更是全校師生員工同心同德、苦幹實幹的結果。四年來的實踐證明,學校教育教學之所以取得顯著成績,最基础的經驗是:堅守住黨對育人事情的領導這一基础點,強化各級黨組織對教育事業發展的引領。強化黨委對辦學治校、人才培養事情的堅強領導,充实發揮把偏向、管大局、做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領導作用,以高質量黨建賦能本科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掌握住辦學定位和現實需求這一結合點,縱深謀劃和推進教育教學革新。堅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爲焦点,緊緊圍繞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課堂教學革新等深化革新,加強內涵建設,爲本科教育教學的發展奠基堅實的基礎。站穩好依靠師生和促進發展這一落腳點,凝聚教育教學發展的強大行動力。堅持將學校事業發展與師生個人發展有機融合,激發廣大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爲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持續發展凝聚共識、彙聚力量。這些都是我們在今後事情中必須一以貫之、牢牢堅守的!
二、當前本科教育教學面臨的新形勢和存在的問題
當前,學校本科教育教學迎來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強省戰略配景下蓬勃發展的新機遇,地方應用型高校和師範教育在高等教育结构中职位愈發重要的新機遇,辦學提檔升級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同時,受制于觀念、能力、制度、行動層面的短板,學校本科教育教學還存在專業结构前瞻不足、教學運行治理不嚴、教師教學科研能力不高、資源支撐保障性不力等一系列挑戰與難題。
(一)深刻洞察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勢
經驗證明,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環顧全球,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顯示,一流大學普遍將本科教育放在學校發展的重要戰略职位,將培養一流本科生作爲學校發展的堅定目標和不懈追求。越是頂尖的大學,越是重視本科教育!本科教育被這些大學視爲保持卓越的看家本領和制勝法寶。當前,世界各發達國家大學把人才培養的本質職能進一步強化,“回歸本科教育”已經成爲國際高等教育的共識和趨勢。哈佛、斯坦福、MIT等超一流大學紛紛回歸本科教育,啓動本科教學革新。
還要看到,世界政治經濟花样深刻調整、出生人口結構變化、數字化和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對世界高等教育、中國高等教育、我校教育教學發展帶來的深層變化:
——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迅猛發展,對大學畢業生的素養、能力、技术提出新需求,內涵和側重點發生變化,對傳統人才培養和模式提出挑戰;
——高等教育成本與收益之間的矛盾升級,教育回報率下降;
——數字時代高等教育面臨轉型的挑戰,數字原住民一代加速教育變革;
——低生育率造成未來生源爭奪日趨猛烈;
——耗時更短的課程和學位更受青睐,社會傾向于追求微認證、能力導向型教學、微學位等新興學習模式,高等教育競爭呈現出無界化趨勢。
——終身學習的需求對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産生重要影響。
(二)精准理解我國高等教育的戰略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並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部门,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部署、一體部署,強調“加速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速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這些部署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強國崛起規律、對當今新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時代特征、對未來世界發展大勢的深刻洞察和掌握,這也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大期待。
2018年,教育部召開全國本科教育大會,隨後印發了《關于加速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提出以“回歸常識、回歸天职、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爲基本遵循,激勵學生刻苦讀書學習,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2019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革新,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啓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和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雙萬計劃”,謀劃打好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
2021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強調全面落實立德樹人基础任務,推進評估分類,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推動構建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大學質量文化。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革新方案》,推動高校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革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
2024年,教育部提出部署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一二三四+N”主要任務,加速推進高等教育革新創新,全面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同時,教育評價綜合革新也一直在推進,強調要強化人才培養中心职位,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突出學科特色、質量和貢獻。探索建设應用型本科評價標准,突出培養相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三)准確掌握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
12月10日,省委省政府下發了《湖南省高等院校结构優化實施方案》《湖南省高等院校學科專業優化實施方案》文件。部署實施“五個一批”“五個計劃”重點任務,全面提升高等院校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著力培養戰略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和高素質技術人才,爲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加速建設教育強省提供人才智力支撐。這對學校高質量發展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紮根湖湘大地,服務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是PP电子學院在內的湖南每一所高校的使命追求。因此,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行業發展需求爲導向,以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爲目標,及時調整學科專業结构,規範專業治理,優化專業設置,強化專業建設,逐步形成結構越发協調、特色越发彰顯、優化調整機制越发完善的本科專業發展花样,加大優質適配人才培養力度,提高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既是我校發展面臨的空前的壓力、空前的挑戰,也是空前的機遇,亟待全校上下達成共識,鉚足力量,攻堅克難,實現高質量發展。
(四)科學研判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育理念相對滯後。本科教育教學中心职位還不牢固,“以本爲本”“四個回歸”等理念的貫徹不夠到位。一部门教師投入教學的精力不足,轉偏向、建課程、提層次的積極性不高,教學內容、教學要领、教學評價方式陳舊,“金課”不金,“水課”安然坦然,課堂教學死氣沈沈、學生擡頭率低等現象仍然存在。校地、校企相助單位數量持續增加但共建力度不夠、協同育人水平不高。以學生爲中心、以结果爲導向、持續改進質量保障的理念尚未建设,一些教師對教學巡查、教學評估仍有抵觸情緒。
——專業結構不夠合理。目前我校在招本科專業47個,涵蓋10大學科門類,其中,理工農類專業22個,占比46.8%,理工農類在校生占比47.2%。這一專業結構和结构存在的問題有:一是理工農類專業占比不高,招生規模不大;理工農類專業多爲傳統專業,新工科、新農科專業占比較低;二是學科專業結構與地方産業結構匹配度不高,特色專業、優勢專業數量較少,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足;三是專業動態調整和內涵發展還不到位,專業認證事情進度嚴重滯後。
——師資力量相對单薄。一是高水平學科專業帶頭人和教學科研團隊比較少,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還不高,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二是“雙師雙能”型、具有工程配景和行業配景的教師人數還不夠;三是教師隊伍的學科專業結構不均衡,新建專業生師還比較高。
——教學經費不夠富足。一是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生均本科實驗經費、生均本科實習經費等,雖基本達標但與全國常模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二是教學資源雖基本滿足本科教學需要,但部门資源,如開放實驗室、智慧教室等建設還不夠,還不能滿足新工科、新農科建設和數字化教學需要;三是差异專業經費投入和條件建設相差較大,部门新專業還需加大經費投入和建設。
——質量意識不夠牢固。近年來學校構建了“三位一體”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但在制度建設和運行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學校層面有漏洞,基層學院實施細則還不完善,統籌協調和聯動機制還沒有完全建设;二是人才培養關鍵環節的質量標准還不完善,教學質量意識還沒有在全體教師中普遍形成,有些制度落實不力;三是質量治理重心下移不夠,二級學院質量治理主體意識不強,未能充实發揮基層教學組織的教學質量監控功效;四是質量文化制度建設還不完善,質量文化氛圍還不夠濃厚。
三、深化本科教育教學綜合革新的主要任務
當前,我們要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緊迫感,緊緊抓住學校發展的有利形勢,直面學校教育教學事情的主要問題,梳理好教育教學革新的基本思路,落實好推進教育教學更高質量的行動抓手,完善好教育教學事情的保障機制,完成好師範專業認證和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兩大攻堅任務,全面推動人才培養革新創新,爲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夯基築本。
(一)堅持黨對本科教育教學的全面領導
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加強黨對教育教學事情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基础保證,也是加強本科教育事情、落實立德樹人基础任務的保證。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爲黨育人、爲國育才,嚴格落實意識形態事情責任制,堅守學校意識形態主陣地,始終保持辦學偏向與正確的價值觀同向同行。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偏向,夯實本科教育教學中心职位,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聚焦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2、強化以本爲本理念導向。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育教學的領導體制和事情花样。把教育教學擺在越发突出的位置,學校定期研究教育教學事情,加強頂層謀劃,推進任務落實,加強督導指導。從學校精神文化、體制機制、資源配置、制度規範等多個維度,把狠抓本科教育教育內化爲教職工配合的價值追求、使命責任、行動自覺,貫通于革新發展全過程,貫通于學校事情的各個環節。
3、塑造“三全育人”花样。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本科教育體系,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習實踐等本科教育的各環節,著力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盡快建成高水平的本科教育體系。
4、構建“大思政”花样。以思政課程建設和課程思政爲抓手,以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爲目標,將立德育人的內涵落實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促進課程思政理念、目標任務、內涵要求落地生根,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花样。鼎力大举實施黨建和教育教學“雙帶頭人”制度,樹立標杆院系、樣板支部,全面推動黨建事情提質增效,實現黨建事情與教育教學事情深度融合、同頻共振。
(二)堅持“五育並舉”構建高質量本科人才培養體系
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五育融合”工程,做好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事情,構建高質量本科人才培養體系。
1、以德樹人,構建思政教育新花样。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充实發揮思政課的育人主渠道作用。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完善課程思政建設評價,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融入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全面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構建全校上下配合參與的“大思政”事情花样。
2、以智爲本,打造教育教學新優勢。堅持以“四新”建設爲引領,以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爲抓手,全方位推進教育教學綜合革新,著力培養學生跨界思維、知識遷移和實踐創新能力。
3、以體爲重,探索以體育人新模式。牢固樹立康健第一的教育理念,構建以公共體育課程爲基礎、以日常鍛煉和體育競賽爲抓手的“大體育、全過程、一體化”的體育育人新模式,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4、以美爲貴,營造向美而行新氛圍。積極整合校內外美育教育資源,構建“課程教學、文藝實踐、校園文化”三位一體的美育體系,充实發揮學校音樂、舞蹈等專業優勢,建设大學生藝術美育中心,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藝術美育教育。
5、以勞爲基,建構多元形式新平台。落實《PP电子學院勞動教育實施方案》,構建以課程教育爲主要依托,以實踐育人爲基本途徑,以勞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促創的勞動育人體系。
(三)堅持以“四金”建設構築一流人才培養的“四梁八柱”
實施專業優化升級工程,以人才現實急需爲導向,由被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轉變爲主動深度融入,打造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新高地。
1、建好“金專”,築牢人才培養基本單元。瞄准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和湘中地區優勢産業需求發展專業。促進學科專業相互支撐、協調發展,持續強化專業特色、優化專業結構,增強專業的焦点競爭力。圍繞湖南4×4産業體系和湘中區域重點産業结构,推動本科招生專業數量穩定在40個左右,理工農類專業占比提升至55%以上,理工農類學生數占比不低于55%,推動優勢特色專業集群建設。推進專業認證事情,嚴格凭据專業認證標准,穩步推進工程教育、師範教育專業認證事情。
2、上好“金課”,賦能人才培養主要陣地。積極推廣小班化、混淆式、翻轉課堂等教學革新,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從課程的課程類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要领、評價方式、教學條件等維度制定金課建設標准,聚焦通識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與專業焦点課進行“兩性一度”金課建設革新。落實“考後抽測”制度,嚴把金課質量關。對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課程、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課程思政示範課程等優質課程,要充实利用信息化手段賦能提質升級,加大“兩性一度”金課的建設力度。力爭5年左右建成50門左右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金課”,淘汰一批低階性、陳舊性和不用心的“水課”。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和未來學習方式,促進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及科學研究的深度融合,以數字化手段賦能人才培養,探索開展智慧課程建設,分三年立項建設20門左右智慧課程。打造10門左右的精品通識教育類課程。
3、寫好“金教材”,提供人才培養優質教本。完善激勵政策,鼓勵和支持學術水平高、經驗豐富的教師投身教材建設,提高教材編寫質量。立足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將行業企業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案例引入教材,進一步增強教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鼓勵教師充实利用信息技術,開發數字化新形態教材。力爭五年左右開發切合課程教學大綱、體現辦學特色的高水平校級規劃教材25部左右。
4、鍛造“金師”,培育人才培養引路人。實施一流教師隊伍建設工程,將出台《基層教學組織治理辦法》《優秀教學團隊建設治理辦法》《青年教師導師制實施辦法》《本科教育教學榮譽體系設置與治理辦法》等文件,建设健全師資隊伍建設體系。培育積極學習踐行中國金師與教育家精神,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精湛的業務能力、高明的育人水平,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和奉獻祖國的引路人。鍛造傳道授業解惑的“四有好老師”和教書育人的“大先生”。
(四)健全革新賦能本科教育內涵發展長效機制
實施教改提質增效工程,以革新爲動力,以質量提升爲目標,推進質量長效機制建設,堅定不移走本科教育內涵發展门路。
1、深化以提質增效爲導向的綜合革新,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和釋放基層活力。深化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放管服”綜合革新,分類統籌、分層治理,利用目標治理和二次績效工資分配,放權給二級學院。凭据學校出總則、部門出辦法、二級學院出細則的路徑,將教職工績效核撥至二級學院進行二次分配,進一步激發二級學院辦學主體活力。深化二級學院收入分配的自主權革新,充实調動基層組織和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進一步理順校院責、權、利關系,明確教學質量治理職能,充实發揮學院在教學質量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形成辦學特色優勢。
2、完善以內涵發展爲目標的資源配置革新,強化對重點重大與優勢特色的支撐保障。優化資源配置機制,努力打造“現代農業”“先進质料與新能源”“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文化旅遊”等若幹特色優勢專業群。強化對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省級現代産業學院、省級教學團隊、省級教學结果獎等重點偏向、重大任務、中心事情的支撐保障作用,完善多元化投入體系,堅持專項支持與重點扶持相結合,接纳差異化支持战略,加強政策協調配套和財政資金統籌,從政策導向、師資力量、實驗設備、資源配置、經費部署和績效評價等方面綜合推進。
3、深化以制度建設爲基礎的依法治教,著力推進教育教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设健全完善教育教學治理制度,根據國家高等教育發展革新和國家教育教學評估、專業認證評估、專項檢查評估等的要求,定期梳理教育教學質量治理制度,做好“立、改、廢”事情。及時完善教學質量治理制度和教學運行事情法式,爲教學質量治理的規範化運行提供制度保障。健全教學事務運行責任制,對學校教學責任事故精准科學問責,提高對教育教學行爲的監督治理水平。
(五)積極探索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新模式
實施校企相助育人工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革新,完善實踐教學育人體系,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實踐緊密結合,深度融入培養全過程,不斷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1、建機制,強化創新創業實踐育人保障。從體制機制、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平台基地、研究實踐、社會服務六個維度打造創新創業示範體,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设實踐育人評價反饋機制,完善實踐育人事情體系,構建起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
2、抓課程,深耕創新創業實踐育人陣地。打造創新創業通識教育+技术培養+創業實踐與孵化三階遞進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堅持産、教、學、研相結合,開發一體化課程資源,注重課程內容與行業標准、生産流程等有效銜接,組織學科帶頭人、行業企業優秀人才配合開發課程教材和案例庫,加速創新創業教育優質課程資源建設。
3、強隊伍,提升創新創業實踐育人能力。著力打造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建強校內教師隊伍,強化全程指導,打造經費支持、專家指導、競賽鍛煉的培養模式,通過賽、訓、幫、結等方式,從立項、實施、结果轉化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指導,推進教師創新創業教學能力提升工程。
4、搭平台,拓展創新創業實踐育人載體。聚焦産業需求,推進校內外育人體系融合貫通、育人資源彙集整合,爲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鋪設更多“黃金跑道”。建设包罗勤工儉學、志願服務、公益活動、實踐調查、生産勞動等形式的實踐教育體系。持續推進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注重校企、校城共創,加強多方聯動,搭建深度協同創新平台,形成切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的有效實踐育人平台。
5、重實踐,突出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成效。統籌校內外教育資源,推進科教融合,使國家級、省部級學科競賽獲獎質量不斷攀升,賦能结果轉化,力爭孵化一批高質量創業结果,提升實踐育人的深度和廣度,助力敢闖會創。
(六)凝聚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保障的強大协力
實施質量保障提能工程,整合資源要素,營建文化氛圍,建设健全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制機制。
1、建設教學質量文化。強化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意識。樹牢科學的質量觀,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謀發展,在廣大教職員工中強化質量就是生命線的意識,形成人人理解、人人關心、人人參與教學質量保障的良好氛圍。堅持本科教學質量保障的全程性,建设質量保障長效機制,實現人才培養事情有規劃、有措施、有落實、有保障。加速形成質量保障制度體系,構建自覺、自省、自查、自糾的大學質量文化,把其作爲推動學校不斷前行、不斷逾越的內生動力,將質量意識、質量標准、質量評價、質量治理等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內化爲師生的配合價值追求和自覺行爲。將教學質量保障各項事情落細落實落深,充实保障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助推學校事業向上向好發展。
2、建设健全教學質量標准。結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國內外人才培養發展趨勢、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准等,進一步明晰學校辦學定位、教育理念,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總目標和教學質量保障總要求。學院根據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准、學科專業特色和實際,充实發揮專業負責人作用,明確專業教學質量焦点要素,科學研制人才培養方案,並確保方案落地實施。要充实考慮人才培養各方面、各環節影響育人質量的因素,進一步加強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建设健全課堂講授、實驗實踐教學、畢業論文與設計、課程考核等環節及教學治理事情的質量標准,切實嚴格實施。
3、完善教學質量評價。加強教學自我評估,掌握人才培養事情存在的单薄環節,加強質量關鍵控制點和单薄環節質量保障。實施學生評教、教師評學、同行評價、督導評價、幹部聽課評價、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等多元評價,不斷形成多元評價协力。堅持學期初、期中、期末教學檢查,推進試卷和畢業論文檢查等常態監測,發揮對提升教學質量的作用。認真落實上級部門組織的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和專項檢查事情,以外部質量評估推動學校內部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工科專業參加工程教育認證,力爭所有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範圍內的專業逐步通過認證,探索推進非工程類專業認證。定期開展在校生學習滿意度評價、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調查和用人單位訪談評價等事情。提升教學質量評價信息化水平,建设健全教學發展性評價信息平台。加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完善校內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建设教學過程跟蹤,定期或不定期對各類教學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合理使用分析結果,更好地服務師生教與學。
4、強化教學質量反饋改進機制。調動教師、學生、專家、治理者和社會等多方力量,不斷豐富信息來源渠道和收罗手段,有效彙聚教學質量信息,包罗生源質量、學籍成績、就業質量、教學督導信息、學生信息反饋、師生座談會等。及時分析教學常態評價和各類滿意度調查數據,吸納師生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意見與建議。將教學焦点數據作爲學校對學院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責任治理與績效考核、招生計劃制訂和教學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完善教學質量監督反饋持續改進機制。將教學質量信息的反饋與改進作爲教學質量保障事情的重要組成部门,保證“檢查有通報,評價有反饋,整改有落實,落實有核查”。在教學評估、督導、日常檢查等過程中強化跟進監督,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持續監控,對于相關整改落實事情保持跟蹤督導,形成教學質量信息收罗利用的閉環,保證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與提高。
5、優化激勵約束機制。完善本科教學激勵機制,健全本科教學榮譽體系,創新教學激勵方式。把參與教研活動,編寫教材、案例,指導學生畢業設計、就業創業、社會實踐、競賽展演等計入事情量。加大教學事情獎勵力度,把課時量、教學水平統一考核,並作爲職稱晉升的重要標准,推動各類教學建設、教學革新、條件保障等資源,不斷向教學一線教師傾斜,充实調動和激發廣大教師投身教學、潛心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嚴格執行教學治理規章制度和各環節教學質量標准,並對執行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爲第一標准,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察,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加強教學質量評價,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爲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落實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基本制度。將教師教學事情考核評價作爲教師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評優評先、出國研修、崗位聘任、職稱評聘、績效發放、續聘条约等的重要依據。強化教學秩序監控,加強教學異常的認定與處理,嚴格教學事故處理。
老師們、同志們!本科教育教學是學校的立命之本、發展之基。一流的本科教育,是貫徹辦學新理念的焦点任務和重要基礎。面對學校發展的新挑戰、新機遇,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基础任務,不斷深化本科教育教學革新,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更多堪當民族複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我們要在學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守正創新,踔厲奮發,以“不進則退”的危機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圓滿完成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事情與建設任務,爲早日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高校而努力奮鬥!
謝謝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