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曾正,1984年生于湖南懷化,本科、研究生都结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PP电子学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梨花烂漫》入选东京国际艺术展,《新绿》入选2010中國高等院校美術家作品展,《夏日記憶》入選第一屆全國美術教師作品展,《夢幻家園》《清夏》等入選首屆、第三屆“海納百川.學院內外”藝術文獻展。曾獲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湖南省展優秀獎,第十二屆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師生美術與設計藝術作品展優秀獎,慶祝建黨95周年湖南省美展優秀獎,慶祝新中國建设70周年湖南省教职工美术书法作品展優秀獎等。主持省廳級課題四項,發表美術研究論文二十篇,出书專著一部。指導學生作品多次榮獲省級各類獎項。
潛心畫畫 歸湘發展
一雙手,一支筆,一硯墨,于筆墨間流動,于畫卷上舒展。對于曾正而言,國畫是他一生的摯愛,傳承傳統文化是他的追求。
興趣造就乐成。曾正小時候,父親在鄉鎮中學教書,年幼的他经常拿來爸爸的粉筆,蹲在門口作畫。一次與母親同去觀看電影《毛澤東的故事》,回家後母親注意到他默畫下的毛主席畫像惟妙惟肖,便送他到易圖境畫家那學習,開啓了他與國畫的緣分。後在陳均、楊金成老師的指導下,曾正考入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读研期间,曾正师从川大孙林教授,游历巴山蜀水,领略西南风物,创作了数幅优秀作品,结业作品获四川省美展優秀獎。但他思乡心切,三湘的山水花鸟、人文情怀一直萦绕在他心中。于是,结业后他叩响了PP电子学院的大门,开始从事中国画的教学和创作。如他所说“我要畫家鄉,我希望自己的藝術是鄉土文學,帶有自身的鄉土味道”。之後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國、省美術作品展中獲獎。在創作漣源市檢察院壁畫時,他著重挖掘梅山地域特色,創作出飽含本土文化情懷的壁畫作品。同時,他鼓勵學生洞察家鄉風土人情,指導其完成的《金陵尋食記》,獲湖南省第五屆青年文化藝術節銅獎。歸鄉,細嗅家鄉的味道,找尋家鄉的情懷,繪出家鄉的風采,這是他一直都在追求與實踐的。而傳承也在不言而喻之中,點燃薪火,一脈相承。
(曾正作品 清幽圖)
“技”“道”结合 传承文化
技與道,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蘊含的一對焦点的相對相生的看法,他在藝術創作與教學實踐中,無不在探索技與道的關系,努力把“技”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層次品格,使自己的作品盡量達到“技藝之至,近乎道矣”的境界。在教學方面,他以技术和明道爲主,敘史爲輔,認爲“教”自己就是一個悟道的經曆,一場文化延續,一種曆史傳承的過程。在分析宋徽宗的《瑞鶴圖》時,由詩詞“踏花歸來馬蹄香”引出,挖掘畫後的文化配景,與史相合,與史相融,畫出有靈魂和內涵的作品。
一花一鳥一世界。他在花鳥畫方面沿著繼承傳統、勇于探索的门路努力尋求個人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對中國畫寫意精神所包罗的諸如意境筆墨的理解、運用有獨到之處,並賦予文化內涵。他的國畫作品充滿著對生命的感悟,對自然的生動表達,並將此影響學生去熱愛國畫,熱愛生活。除了教本專業的學生,他還給學校的禮儀隊員上國畫課,提升她們的藝術素養,延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许多隊員因此選擇了國畫公共藝術課程。梅蘭竹菊,花鳥蟲魚......陶冶著學生的性情。
中國畫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源遠流長。而如今,快節奏的社會令文化傳承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個時代物資豐足,選擇太多,誘惑太多,讓學生無法靜下心來,真正找尋心之所向。“業精于勤荒于嬉”,曾正認爲,不斷實踐與勤于思考,樹立文化自信,才是學生的出路,才是中國文化的歸宿。他說,“傳統”、“現代”、“審美”是當今國畫要追求的。挖掘繪畫深層次的曆史沈澱,使之切合現代人的審美,注重生活與真情實感,這樣的作品才气推陳出新,綿延不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用筆墨語言對接學生,用文化精神弘揚傳統。作爲一名中國畫教師,他不僅傳授學生藝術技术,還在學生心中厚植愛國情懷。在學生心中種下“文化自信”的種子,自覺扛起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寒來暑往,歲月幾度。從教十多年來,在一言一行中,曾正用自己的專業素養、精神追求、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熏染學生。他不僅是一名優秀的青年畫家,更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同學們都十分喜愛他。他誨人不倦,時常下班後還指導學生,常告誡學生要踏實做事,認真做人,立志報國,傳承中華文化。他像兄長般愛護關心每一屆學生,曾有一位2015級的學生父親去世,家境窘迫,原本想辍學。但他極力勸阻,一直堅持無償幫助學生,後來這位學生順利畢業並成爲了家鄉一名優秀的美術教師。
(曾正作品 夏日陽光)
曾正說,他只是一名平凡的大學老師,但希望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們熱愛國畫,熱愛生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國粹,讓翰墨香氣和精神伴隨一生。(文/欧家 代心仪 徐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