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电子學院研究生唐婷正在實踐基地大棚裏實習
“做得研究,下得田地”是PP电子學院15級研究生唐婷讀研的真實寫照。由于研究偏向是作物領域,她的研究和學習都與農業生産緊緊捆綁在一起,“別人上課是按學期來的,而我是根據學段來的。農作物生長的時候我便到田間地頭和大棚裏幹活做實驗,等到忙完收成了,我又回到學校學理論了。”這種交替學習的模式,讓這個在都市長大的“90後”迅速蛻變成農業領域的行家裏手。畢業尚有半年,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已經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歡迎她隨時加盟。
現代農業發展對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且尤爲迫切。在PP电子學院黨委書記郭軍看來,能夠支撐與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農業碩士,有著很強的職業指向性,需要具備實踐創新能力。于是,該校創造性地提出和實施了“三雙、四模塊、七學段”人才培養新模式,從2012年至今,已培養出65名“懂研究”、“接地氣”的農業碩士,他們的技術引進、推廣與服務能力獲得當地農民、企業和政府等多方點贊。
“三雙”——“雙主體”+“雙段交替”+“雙導多師”
在PP电子學院,農業碩士的培養並不是學校一家“說了算”。郭軍介紹,“雙主體”是學校與農業治理部門、涉農企業“雙主體”協同培養運行機制,在招生、培養、學位論文指導、學位授予等各個方面實現配合治理,配合制訂培養計劃,配合建設師資隊伍,配合建設研究生實踐基地。此外,學校以研究生和導師爲依托,以行業企業建設與發展的實際問題爲選題開展相關論文事情,鼎力大举推進服務企業行動。協同培養單位在出導師、出教師、出項目,部署實踐崗位、部署事情生活津貼、部署就業等方面落實相關事情。
“雙主體”機制下,研究生唐婷的整個讀研生活都是在學校和校外企業裏“雙段交替”學習。她在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參與了一項“水稻抗崎岖溫的實驗”,许多在基地的實驗中碰到的問題,回到學校之後她會根據實驗記錄去向老師請教,再查資料拿出解決方案。“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體會到什麽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由于實踐時間較長,每個研究生並不會被牢固在一個崗位上,而是會去差异類型的聯合培養單位或同一單位的差异崗位上完成專業綜合實踐。郭軍認爲,學生對職業領域的多個崗位都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利于他們打下紮實的專業技术,也能提升組織治理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
導師是研究生成長中最爲關鍵的一環,該校接纳了“雙導多師”制,建设了由1個校內導師、1個校外導師和多個實踐指導教師組成的“1+1+N”導師組,配合指導培養研究生。研究生相好平在進行“資源枯竭地區扶貧開發模式研究”的調研時,校外導師、婁底市委黨校副校長彭一伶帶著她跑去多個農村基層。“面對農村發展問題時,我覺得自己的思考方式還是很局限。但彭老師的引導,特別是面對實際中的問題,她會教給我许多經驗。”據介紹,在該校,從開學典禮到學位授予儀式,從課程教學到專業實踐,從開題論證、中期檢查到論文答辯,校外導師全程參與。值得一提的是,該校強調校內外導師不分第一、第二,只是職責分工差异,享有同等導師待遇。
“四模塊”——公共課+領域主幹課+專業技术課+專業拓展課
公共課與專業課設置僵化、開設的應用型課程不足、課程內容沒有突出創新性與前沿性……爲了規避這些高校農業碩士培養中普遍存在的問題,PP电子學院在課程設置上推出“公共課+領域主幹課+專業技术課+專業拓展課”的“四模塊”形式。該校副校長周發明告訴記者,“四模塊”強化職業需求導向,注重人文與科技相結合,強調以綜合素養和專業知識與能力提高爲焦点,因此在公共課、領域主幹課的基礎上,增加了以培養專業能力爲目標的專業技术課和以培養綜合素養爲目標的專業拓展課程兩大特色模塊。
無人機噴藥技術已在多個農村推廣,但許多植保無人機卻存在續航能力差、造價高且沒有完善的試藥系統等問題。研究生雷楠根據專業技术課上學習的《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原理與實踐》相關內容,在湖南萬家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踐,對植保無人機進行了改良和調試,取得了不錯的结果。
爲了保證各個模塊課程的教學效果,該校還堅持課堂授課與田間地頭、實踐基地授課相結合,實行“多課堂”教學。此外,鼎力大举推行調查研究式、啓發式、探究式、討論式、案例式、參與式等授課方式,重視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要领。焦点課程都部署了1-2名校外兼職教師和一定的校外實踐教學課時數。以《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原理與實踐》爲例,課程負責人爲金晨鍾研究員、校內專職教師有李靜波博士、劉秀博士,校外兼職教師有湖南省植保植檢站唐會聯副站長、郭海明副站長和湖南省農科院邬臘梅;16個總學時中有8個學時的教學在雙峰縣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基地完成。
“七學段”——實踐-理論-實踐螺旋式上升培養
“農業生産有其特有的季節性特點,傳統的學期制度並不適用于農學碩士的培養。”周發明說,學校爲此調整教學組織方式,創建了“七學段”學期制度,將兩年四個學期改成了兩年七個學段,農忙時學生進入實踐基地進行專業綜合實踐,農閑時則在學校進行課程學習。二者分段交织進行,建设從實踐—理論—實踐的螺旋式上升培養路線。
研究生雷楠的研究偏向是植物保護領域,目前已經完成了五個學段的學習。從正式入校前的暑假開始,他就已經開始第一個學段學習。“第一、四、六學段都在企業進行實踐研究,二、三、五學段便回到課堂學習理論知識。第七個學段再進行論文撰寫和答辯。”雷楠認爲,這樣的學段部署不光切合農作物生長規律,而且使自己的知識儲備與專業實踐結合得很完美,大大提升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企業同樣是這種創新培養模式的“受益者”。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体现,在親自參與研究生教育的過程中,培養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層次農業人才,同時也使學生們所做的科學研究能真正切合産業發展、經濟社會需求。
据统计,目前,该校三届研究生(65人)共发表期刊论文60余篇,申请国家发现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完成调研陈诉15份。研究生在专业实践期间,充实发挥研究性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缔造性地开展服务三农事情,取得了较多可喜的结果,共引进推广技术10余项,实现农业工业项目落地5项,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完成企业与地方政府委托任务12项。该校前三届结业生九成以上进入农业治理部门或涉农企业事情。(记者 /黄京 苏军华 通讯员/ 彭健民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