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乡创之技,谋振兴之局”品牌创新创业运动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爲构建“专创融合”“思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体系的生动体现。运动启动以来,馬克思主義學院结合本学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接纳“‘一体’引領-‘兩翼’齊飛-‘三方’主体”模式,立足于开展形式新颖、内容富厚、特色鲜明的品牌实践运动,引领馬克思主義學院师生和其他学院上思政课的学生代表在实践中深度挖掘乡村振兴中创新创业的名贵经验,爲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停的智慧力量。
強化“一體”引領,以學院焦点教育理念爲指導
活動前期,學院建设“學鄉創之技,謀振興之局”特色品牌創新創業特色活動事情領導小組,將“一院一品”作爲重點事情列入學院年度事情計劃,開展“定點、定質、定效”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研討會,就品牌創建、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實踐地、實踐內容等一系列問題展開討論。同時,領導小組依據湘中地區鄉村發展現狀,與多地鄉村基層組織取得聯系,依據當地資源禀賦、産業基礎和發展瓶頸,精心挑選“空心村”變“億元村”的新化縣油溪橋村、“星星之火”相彙的新化學琅塘鎮星黨建基地、研學“聖地”新化縣西團書院作爲實踐地,這些實踐地涵蓋了農業主導型、文化振興型、特色産業型等多種發展類型,爲師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實踐場景,有益于師生從差异角度探索鄉村振興路徑,充实發揮專業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開闊新視野、培育新思維。
突出“兩翼”齊飛,“學深”與“學好”配合發力
一翼爲助推师生学深学透。近期,馬克思主義學院全体师生党员、部门学生代表相继前往新化县油溪桥村、琅塘镇星党建基地、西团村西团书院,通过实地观摩、运行查阅、理论学习等方式,以思创融合爲立足点,深入学习实践地创业精神、创业经验。在解说员的领导下,师生们深入学习探索了油溪桥村以生长工业经济爲立足点,培育多元工业、优化工业模式、“一传二帮三带”事情机制运行机制、“积分制”治理模式等化“穷山窝”爲“聚宝盆”的工业生长“秘籍”;琅塘镇星党建基地以“志愿”扶持爲支撑,助推琅塘镇电商、生态水产养殖与休闲垂钓一体化项目、传统手工艺品等工业蓬勃生长的创业史;西团村西团书院打造研学品牌、开创文创产物、开设西团书院传统武艺传承与创新工坊等乐成经验,在学习中深刻领悟创新创业精神。


另一翼爲助推师生学勤学活。在研学历程中,学院通过“听-看-动”模式,特邀该村党总支书记彭育晚同志爲各人教学了一堂独具匠心的乡村创新创业指导课,介绍了精准服务、精准治理、发动村民、调整工业结构的实践经验,通过互动研讨做到“出一疑问,解一疑问”,让师生们在与生动案例的直面交流中深刻理解乡村工业生长的庞大性与灵活性。回校后,学院强化教育引导,将生动案例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发动学生组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积极筹备“大学生职业生涯计划”大赛,“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研讨等运动,师生们分组对各个实践地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真正实现在走、听、观、论中学好、用好创业经验。


緊抓“三方”主體,教師指導、學生參與、企業助力共促發展
第一方爲教师主体,运动后全体党员教师积极举行团体备课会,实时“消化”实践结果,充实利用具有历史积淀、社会影响、时代意义的地方文化资源,让创新创业指导课更“接地气”;第二方爲学生主体,部门学生代表纷纷组队就创新创业发动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在研讨、交流分享中领悟乡村工业生长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职位,将所学所思融于家乡工业生长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积极投身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第三方爲企业主体,学院充实利用与油溪桥村等地联合建设的实践育人基地内的丰盛资源、校企相助周等,爲教学内容、实践内容注入与市场相接轨的元素,有效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协同效应,形成企业、教师、学生三方共进,共推创新创业生长和乡村振兴事业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在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新路径上连续用力,通过党建领航明确偏向,协同育人凝聚力量,文化浸润滋养心灵,学生深度加入,不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增强与地方政府、大中小型企业的相助交流,增强就业育人能力,赋能学生高质量就业。(文/图:肖羽婷 廖曦媛 王嘉怡 ,周智敏;一审:肖羽婷;二审:张得才; 三审: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