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下午,能源與機電工程學院在同德楼306举办第一期“学术沙龙”运动,属于定期开展“科研学术沙龙”系列运动之一,旨在进一步营造我院整体的科研学术气氛,增进科研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增强科研团队凝聚力,推动科研互鉴。本次运动由彭广威副院长主持,机械教研室承办,学院领导、45岁以下青年教师和全体研究生加入了此次运动。

第一期“學術沙龍”報告一“自振氣力泵成套裝備關鍵技術研究”,由學院院長胡東教授主講,他從技術應用配景、主要事情內容、技術研發结果和推廣應用情況、政策支持情況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講解,重點闡述了自振氣力泵的技術特點、焦点優勢和應用領域。團隊焦点技術结果結合婁底质料谷和4×4湖南現代化産業體系,推進清淤疏浚及深海礦産資源開發裝備産業化,引起中國工程院、湖南省政府、湖南省軍民融合辦、湖南省工信廳、婁底市軍民融合辦等省市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並獲得了主要領導的批示。

(報告一現場)
報告二“強化學科引領作用,助力學校快速發展”,由湖南工程學院學科建設與革新發展處處長鄧永和教授主講。他從學科建設配景與動態、學科建設現狀、學科建設思路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他認爲,各校各學科將面臨更多更強的競爭對手,必須保持優勢,迎難而上。學科建設既要尊重規律,突出內涵發展,又要加速法式,爭當引領者。此外,他還以湖南工程學院物理學學科建設作爲案例,探索建设相互信任的引進機制,發揮學院院長在人才引進中的關鍵焦点作用。其學科建設舉措爲我院的學科建設事情提供了寶貴思路和參考。

(報告二現場)
隨後的交流環節中,與會成員就如何將自振氣力泵技術應用于“深海”産業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分析了學科建設和團隊建設的可行性和须要性。學院曆來重視學科和團隊建設,圍繞國家、省市重大戰略及“卡脖子”技術,組建了節能與新能源開發、新质料及先進制造和水射流技術等主要科研團隊,重點支持新型氣力提升技術、新型高效壓縮機氣閥技術和輻射換熱技術等研究領域。
能源與機電工程學院“科研学术沙龙”是以本院科研人员为主,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以“聚焦前沿技术、共创科研生长”为宗旨,围绕展现学术前沿动态、交流学术看法看法、分享科研心得体会等主题,编织科研相助纽带、实现思想碰撞,构建我院共建共享的科研学术运动的平台阵地。(文/图:林鹏 卢婧嫚;一审:卢婧嫚;二审:王舒;三审: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