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有效性的探索
摘要:人文關懷是高校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擺脫目前低效的一種合理訴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運行的應有之義。當前師範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無論是價值定位,教育中誰之爲主客體,還是具體的教育內容和實施要领上都存在著人文關懷認識不足的問題,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有效性的思路,在對高校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和增強人文關懷,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定要求。
關鍵詞: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爲一種完善人、發展人的社會性的教育活動,它是以“人”作爲其出發點與落腳點,尤其是對師範生而然,更是重要。對師範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是高校教育事情者近些年一直關注和重視的問題,更是熱點問題。整體角度來看人文關懷其實就是對人類的普遍關懷,是以整個社會主體的人的道德價值觀作爲標准,在追尋對人的尊嚴的肯定同時,實現需求與價值的和諧統一。由于高校師範類學生不僅承擔著完善自身的發展的任務,更要承擔引導人們進行價值追問的社會責任,走向社會的他們多數要走向幫助人們解讀人生、完善人生的教師事情崗位。所以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對師範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師範生获得合理的發展。
一、堅持人文關懷: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
高等師範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的發展,富于開拓創造精神的高素質人民的教師,這也正是切合我們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及師範院校所承擔的培養人才的基础任務。“師範院校的基础任務,是培養和造就精于從事素質教育的師資。”[1]這我們就要問什麽叫做師範,“師範就是模範,是爲人的榜樣。自己的行爲要做別人的模範”[2]P128,所以師範生的行爲最要緊,堅持以人爲本對師範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應有之義。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正確定位的一個標准就是把以人爲本,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水平上過多的強調其對社會的價值,卻是往往忽視了學生個體價值的實現。這種教育方式欠缺了個體人的自身,使得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缺乏個對個體的內在保護,矛盾雖有主次之分,可是我們卻是忽略了次要矛盾的重要性,這也就很難使得個體養成良好的道品德爲。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正確定位,必須貫穿人文關懷的理念,注重對價值主體人的社會滿足與自我的實現展,讓人爲他人爲社會支付的同時,也要重視主體性的發揮,只有兩者兼顧才會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和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的統一。
其次,人文關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個體的一種內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即爲現實的具體的人。在對師範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既要體現出來對師範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也體現出對學生自身發展的個性訴求、人格完善的滿足,教育者幫助其塑造自我,實現發展自我一目的,這正是人文關懷的一種體現。康德指出“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成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成是手段。”[3]P81他認爲人性是一切主觀目的的最高條件,這個條件逾越于任何相對性價值之上,這正說明對“人”的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中心。如果缺乏了對人的關注,也就沒有了人之間相互的尊重,就不行能形成和諧的社會關系與正確的道德律令,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它自己應有之意。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長久發展,就應呼喚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有效的教育方式和要领,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起到引導作用,實現對大學生的物質滿足和精神關懷的統一,使師範生達到自我完善與自我合理的生成。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關懷”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须要手段。重視人,弘揚人,促進人的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對師範生內在的需求。
二、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不足的反思
由于高校師範類學生大部门是走向教育崗位,所以對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是重要的,可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卻是並沒有获得有效的實現。
(一)價值目標定位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水平上缺乏准確的目標定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體現的教育標准是牢固的從低到高走向,更多的是追求群體人的共性的塑造,权衡學生的標注是凭据社會需要的統一模式刻印出來的,這就出現了受教育者的內在需要差異性被教育者忽視了,使教育目標成爲一種刻板的機械式的標准。高校在施教過程中過分注意確立受教育者難理解或基础就不理解的外在規範,更忽視了現實的目標的層次性,這在教育目標上更顯得空泛化。高校裏常會出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過多,層次不清晰,過于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意義,師範生在接受教育時價值觀需要卻被忽視了,使師範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産生了偏差,许多學生認爲其沒有什麽實際的意義。
(二)教育內容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師範生的教育多接纳單向性的理論認知教育,硬性理論灌輸式的教育忽略了高校師範生的個性和差異性,教育者在對師範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常被看作被動接受的物,忽略了對師範生的個體人的尊重和個體價值的承認,一味重視社會道德規範的理論認知,否认師範生自主性,更否认學生的進取心和創造能力,這就出現了學生的知與行的矛盾,教育者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判斷能力以及學生的主體性。[4]這就一定的導致教育效果的不理想。這些在教育內容上的偏差的出現,充实說明對師範生的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單項式的理論教育,在某種水平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內涵的人文關懷價值,造成思想理論與現實社會實踐活動的偏差,偏離了思想政治教育應有之義。對于師範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不僅要反思出現種種問題的原因,更是應該用一種人文關懷的眼光來審視這個問題。
(三)教育主體职位的認定上,忽視了師範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职位。我國的思想道德教育過于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價值,過多的強調道德規範對個體人的外在社會制約作用,忽視個體人本質的完善與發展,更忽視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個體人的主體性作用,從而把原本是主體性的受教育者看成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對象。在學生的傳統思維中,認爲教育者在傳統德育中是唯一的主體,將教育者的主體性职位無限誇大,其實教育者與受教育這之間是互爲主體的,事實卻是完全忽視了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职位。把受教育者當作純粹的灌輸對象,看不到受教育者是具有自主性、與教育者完全對等的主體。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本應該是相互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施教與受教的過程,現實確實被理解爲教育者單一的施教活動。這就一定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施教過程中的強制命令和硬性的注入教育,基础就沒有在乎或重視教育過程中的受教育者,使其學習積極性打擊,造成師範生的強烈的逆反心理,這正是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人文關懷所導致的結果。
⒋在實施要领上,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實施要领多接纳灌輸式的教育要领。教育者接纳“我教你聽”式的灌輸要领,這是教育者長期接纳的普遍教育模式,這就導致了高校師範生的個體自身的理想信念和自我的認知能力産生许多問題,這就是一種變相的把師範生個體當作了客觀的物來對待,忽視師範生認知的社會實踐的施教要领。教育者施教過程中灌輸式教育,結果只能是限制師範生身體成長過程中與之相匹配的實踐道德認知的增長。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僅是從教育者自身的情況出發,選教育者自己所喜好的教育要领,不能使學生實際合理的結合,不能將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受教育者的實際接受能力相結合。這很洪流平上忽視了學生的感受,倒霉學生能力的良性發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不行制止地存在機械化、單一化,本應靈活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被強制性的思想灌輸變成關于思想政治知識的講解和傳授。這種思想政治教育在實施要领上的偏差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效果的不理想,缺乏人文關懷的德育,也不能充实實現其應有的人文關懷的價值。
在對師範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职位,堅持以人爲本,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構建一個全新的人文關懷模式。[5]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是辯證統一的,可是我們一旦片而地強調某一方面,或者是某個方面的一個偏向,這是脫離實際的,更是不科學的教育理念,對社會和學生個體是極爲有害的。
三、增強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有效性的對策
檢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乐成與否不只是看投入了几多,做了几多事情,關鍵要看實際效果,[6]這就要求我們的對于增強範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有效性的對策進行合理的探索。
(一)堅持正確的信仰教育,完善師範學生的價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以社會主體的思想道德形成和發展規律爲標准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它是個體人在社會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實踐與認識相互作用建设起來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的確定與穩固就看是否與切合人的天性,切合社會的發展需要。[7]P145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也是要切合學生個體人的天性和社會的發展,這就決定了其價值取向要遵循社會主導價值的發展偏向。教育者應通過專研理論專著科學論證,運用馬克思關于人的理論學說,實現師範生的科學發展,提高學生的自覺性與創造能力。現實學生活動中,我們可以通過建設和完善學生黨支部等信仰建設來實現,實現信仰教育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有效開展學生黨建活動,加強紅色文化建設,這個過程中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信仰教育也需要適當合理的治理,只有這樣才會堅定學生個體綜合素質,[8]P162使師範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這就給教育者提出了要求,教育者要視師範生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不能看做是毫無生命的物體,在對學生進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靈活轉變會爲主體的职位,將“以學生爲本”思想體現在對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中。
(二)樹立“以人爲本”的事情理念,做到認知與行爲的和諧統一
“以人爲本”就是立足于增強學生的內驅力,促進他們自覺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質,實現全面發展。對于師範生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規範性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價值性的信念、一種實踐的力量。現代高校的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情是一項複雜而極爲重要的事情,這就要求教育者在事情中應首先做到“動之以情”,實現師生之間的合理交流,了解師範生的實際困難與心理需求的同時,正確引導和啓發師範生正確認識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學會正確的判斷、養成正確的政治修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人文關懷,必須解放思想,要求教育者正確認識人的價值,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培養師範生的向善、向上的道德素養,教會師範生學會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個體的全面發展同個性發展統一,將個體的人文精神同科學精神的養成統一起來,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的發展統一起來。[9]只有實現師範生的“知、情、行”的和諧發展,才气成爲大學生成才的動力,從而實現學生自覺地對對個體進行治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有效的進行,就不能把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理解爲人文觀念的簡單服從,這是一種立足于人,發展人之上的,“逾越受教育者自身自稱屬性和現實屬性的局限,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各種規定性获得提升,形成新的德性自我”。[10]
(三)在校園裏實現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結合
以人爲焦点去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领,其出發點還是在于充实尊重學生個體的成長,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這就要求教育者合理的把思想道德教育與專業相結合。目前,高校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效性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在對師範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師範專業教育還沒有實現較好結合。教育者通過“教做人”和“教專業理論”相結合,通過教授範生學習專業知識使其專業理論得以提升。[11]P212只有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有效的結合,才會真正的實現相互間的同向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事情實際效果得以展現,有效地把做人與做事相結合。人文關懷強調以人的方式理解學生、關懷學生,最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達到良好的效果,實現師範生自主參與自我教育的,更可以學會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統一,實現傾聽意見宁静期待人的統一。
(四)全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師範生的綜合素質
師範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的重要環節就是社會實踐,這對于促進高校師範生了解社會,進而奉獻社會養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行替代的作用。作爲體現人和提升人的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以實現師範生的價值觀,塑造其精神世界爲目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事情對象是學生個體,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获得有效地提高,以至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及格的人才。我們應該提高師範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堅持以學生爲本的前提下,有效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這就要求學校完善治理實踐的考核制度,建设長期穩定的社會實踐場所,爲師範生社會實踐的有效開展提供穩定的物質保障。高校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的開展勤工助學、鼓勵自主創業,幫助師範生就業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得學生获得自身的發展同時,爲畢業時更好的與社會融合,更爲社會綜合發展服務,使學生和社會在活動中達到雙贏。[12]師範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熱情得以實現,才會真正的肩負起時代責任感和神聖的曆史使命感。
總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離不開人才培養,而人才的培養又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育人、教人上下功夫,從人的角度出發,才會有效地實現高校師範生的知、情、意和行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