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會大課堂爲抓手積極構建學校和社會配合育人體系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姜沛民
首先我代表北京市教委,對列位領導及來自兄弟省市的列位同行莅臨北京出席會議並觀摩指導我們的事情,体现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一直以來,北京市高度重視學校德育事情,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8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教育基础問題,尊重教育規律,遵循學生身心成長規律,鼎力大举開展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形成了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事情體系。
尤其是在動員社會參與,強化實踐環節,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創設“社會大課堂”爲抓手,鼎力大举推進實踐育人,實現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深度融合。
“社會大課堂”推出後,受到了全市中小學師生、家長的普遍歡迎,在全國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這項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舉措也获得了上級領導、教育專家和社會各方面的充实肯定。2008年,國務委員劉延東作出重要批示,認爲“社會大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實踐教育的很好形式”。201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的專題調研,認爲“北京市整合社會教育資源,譜寫了學生實踐的新篇章”。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等一大批教育專家認爲“社會大課堂實現了各類資源整合利用的突破,實現了學校和社會配合育人機制的突破,是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2010年,這項事情獲得教育部首屆全國基礎教育教學结果一等獎。2011年,獲得全國第二屆教育革新創新特別獎。中央和地方媒體連續專題報道,給予積極評價。
下面,我將我們的一些主要做法做一簡單介紹。
一、下鼎力大举氣,整合社會資源,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設“社會大課堂”
提高新形勢下中小學德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必須構建家庭、學校和全社會配合參與的育人體系,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覆蓋到青少年學生全部的學習和生活。而且,青少年的良好的道品德爲的養成,也不僅僅要在課堂上,更重要的要在廣泛的社會實踐中去切身體驗和感悟。這就需要創新事情機制,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創新整體德育體系。
面對衆多部門和單位,構建社會大課堂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這項事情能夠在北京市获得推動並迅速開展起來,與在政府主導下,充实調動教育和社會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是分不開的。归纳综合起來就是“三個堅持”: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統籌協調。北京市將社會大課堂建設列入市政府辦公會專題研究,納入爲學生服務的政府實事工程。全市建设領導小組,連續三年每年定期召開社會大課堂領導小組會議,作專題部署和動員。郭金龍、王安順、趙鳳桐等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自抓落實並出席啓動儀式及社會大課堂活動,郭金龍市長明確要求“把它作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進首都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抓實抓好”。區縣政府高度重視,主管區縣長親自抓,直接召開會議,協調社會各方面力量推進大課堂建設,通過列入區縣政府折子工程、設立專項經費等形式予以保障。
二是堅持教育部門主動作爲。教育部門作爲這個構想的提出者,也是建設主體,在籌建過程中,充实發揮了“下大決心、花鼎力大举氣、攻堅克難、積極作爲”的主動精神。作爲市教委一把手工程,列入年度重點事情。籌建之初,開展了大規模基礎性調研,組織了多方面科學論證,進行了多層次協調溝通。啓動後,又每年組織一次金市各區縣之間相互走進的交流活動,有效地保障了這項具有探索性的事情打開了局面。
三是坚持广泛争取社会支持。构想提出后,社会各方面积极响应,踊跃加入,作为配合的建设主体推动此项事情。经市政府批准,市委宣傳部等12家部门联合印发《社会大课堂建设方案》,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推进三年建设计划。今年,l2家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增强社会大课堂建设事情意见》,以实施“学生教育计划”为重点,在完成基础建设任务之后,实时把事情重点转移到常态应用上来。
三年來,全市共統籌市級資源545家,市、區兩級資源1260家。其中,文化類占63%,科技類占22%,體育類占6%,社區服務類占5%,國防類占4%,爲學生搭建了豐富多樣、自主選擇的實踐平台,也爲社會參與教育、服務教育提供了有效載體和渠道。
二、抓住關鍵,深化課程革新,促進社會大課堂與學校教育教學有機結合
讓所有沈睡的社會教育資源活起來、動起來、用起來,統籌資源只是第一步。開發社會資源並融入教學,將社會資源有效轉化爲教育資源、將教育資源深度轉化爲課程資源,實現社會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學的對接和有機結合,是提高社會大課堂使用效益的關鍵。我們爲此做出了積極探索,努力實現了“三個突破”。
一是抓整體開發,形玉成市社會大課堂地圖,在資源統籌治理上有突破。通過市級統籌、區縣治理、學校實施的有效治理方式,把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隸屬關系多樣複雜的各級各類資源統起來,確保管好、用许多几何層次、多類型的資源。全市構成了一幅市、區兩級的社會大課堂資源地圖。納入的資源單位在類型多樣,內容豐富,覆蓋各類教育場館、科研院所、校外機構、工廠企業、街道社區、新農村資源等,學生選擇空間大。這些豐富的資源通過市、區兩級社會大課堂治理辦公室的調度和協調,充实滿足了學生學科拓展、主題教育、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是抓課程開發,著力服務教育教學,在社會教育資源轉化上有突破。在教研部門的指導下,推出千余門類課程的社會大課堂“課表”,形成覆蓋差异學段、差异學科的社會大課堂學生活動序列,开端形成了愛國主義教育課程、京味文化課程等八大課程系列,開發《社會大課堂教學實施要點》《案例研究》等系列指導用書,爲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多種形式開展社會主義焦点價值體系教育提供了指導。
三是抓網絡應用,建设信息化治理系統,在強化應用服務上有突破。建設社會大課堂信息治理平台,爲學生方便快捷地走進大課堂、用好大課堂提供支持,也爲社會大課堂科學治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提供了支撐。在94%的市級資源單位安裝1500台刷卡機,對學生卡進行升級增設社會大課堂活動專區,建設市和區縣兩級社會大課堂網站,實現並網運行,上千家資源單位信息實時呈現,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信息實時記錄。此外,我們還建設l0個有代表性且教學功效很強的網上數字博物館,作爲學生實地參加社會大課堂的有益補充。
三、立足長遠,著眼機制建設,推動社會大課堂可持續發展
要讓社會大課堂切實成爲學生持久受益的工程,必須進一步建设和完善推動社會大課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爲此,我們狠抓“三項機制”的建設。
一是完善治理機制。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們與12家委辦局協作,形成了“相助建設、互利共贏、结果共享”的橫向協調事情機制;在市、區縣和學校之間,形成了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的縱向銜接運行治理方式。本著有利于統籌協調區域資源、有利于教育教學活動的部署,把事情職責落實到了具體部門和人員。今後,我們將以國家體制革新項目爲抓手,將社會大課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建設納入綜合教育革新體系之中,強化政府統籌,完善協調機制,及時解決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切實把這項事情統籌好、發展好。同時,引導區縣和學校在具體實施中處理好市級資源與區級資源、學校集體組織與學生個體走進、系統內資源與社會資源等三個方面的關系。
二是強化投入機制。三年來,市、區縣財政累計投入1億多元的專項資金用于課程開發、信息平台建設、刷卡機配備、學生參加社會大課堂活動車費補貼等,爲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提供了有力的經費保障。2010年啓動實施“牽手計劃”,向遠郊區縣農村、弱勢群體傾斜,市級財政給予近2000萬元的專項補貼,滿足農村學生和打工子弟開闊視野、走進都市社會大課堂交通補貼的需要。2012年將全面實施“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按城區生均每年100元、郊區生均每年150元標准,每年投入約2個億,爲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建设相對穩定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
三是建设評價機制。爲了調動社會各方面建好社會大課堂,區縣、學校、學生用好社會大課堂的積極性,今年7月,市教委和市人力社保局聯合表彰了一批社會大課堂建設事情先進集體和個人。從2008年開始,已經將社會大課堂建設事情納入區縣和學校督導範疇,將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今後,我們將通過挂牌、抽查、表彰等方式,推出一批開展社會大課堂活動的先進典型,把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特別是資源單位服務教育、自覺擔當的積極性繼續保持下去。並依托社會大課堂信息治理平台,在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结果的收罗、分析、認定、反饋等環節進一步細化,納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學生成長記錄冊,形成科學有效的操作方式,充实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列位領導,列位同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爲我們進一步做好首都中小學德育事情指明了偏向,“北京精神”的推出又爲社會大課堂發展提供了越发豐富的實踐內涵。我們將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本次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中央8號文件精神,把社會大課堂這項學生歡迎的實事辦好,推動首都中小學德育事情邁上新台階。
謝謝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