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慧校園
English

中國共産黨領導民生建設的基本經驗————學習《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幹重大問題的決

來源:

發布時間:2009-11-25?點擊:

中國共産黨領導民生建設的基本經驗————學習《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的体会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基础宗旨,堅持以人爲本,貫徹馬克思主義群衆觀點和黨的群衆路線,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基础利益,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系、利爲民所謀,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衆基礎,使黨始終获得人民群衆支持和擁護。一部中國共産黨的曆史,就是一部爲最廣大人民群衆利益奮鬥的曆史,就是一部不斷推動民生建設的曆史。新中國建设60年來,中國共産黨領導民生建設的曆程,雖曆經坎坷,但卻波瀾壯闊,成就輝煌。這主要表現在:我們用有限的耕地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2億多,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到百分之一點六,中國人民徹底擺脫了貧困狀態。到現在爲止,中國成爲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我們跨越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曆史性巨變,四分之三以上的居民過上了开端小康生活,現在又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城鄉居民收入較大增加,家庭財産普遍增多,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端建设,貧困人口基本生活获得保障,居民消費結構優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斷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務明顯增強。新中國建设60年來中國共産黨領導民生建設的基本經驗,集中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

第一,充实認識中國民生建設的重要性、複雜性和長期性。“民惟邦本,本固邦甯”。民生建設關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國家的繁榮兴盛、民族的興旺發達和社會的穩定發展。中國共産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作爲自己的基础宗旨,黨的一切奮鬥和事情都是爲廣大人民群衆謀利益。新中國建设以來,我們黨尤爲重視民生建設,始終把人民群衆的利益擺在第一位。毛澤東特別強調:“要把衣、食、住、用、行五個字部署好,這是六億五千萬人民安宁不安宁的問題。”鄧小平震聾發聩地告誡:“不堅持社會主義,不革新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江澤民提出:“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衆的基础利益”。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的焦点是以人爲本”。正是我們黨始終堅持以民爲本,始終關注人民的生活質量,始終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始終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並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爲執政興國的目標和主旨,我們黨才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愛戴,我們的政權才得以穩定和鞏固,我們的社會才气夠長期保持發展與和諧。同時,民生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它與一個國家的自然環境,尤其是經濟狀況、政治制度及文化水平等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關系。這就決定了民生建設不是伶仃存在的。就我國而言,民生建設始終是在社會主義這一基础制度框架下展開的,與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密切相連,貫穿于革新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民生建設具有很強的過程性,而我國的民生建設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曆史過程。我們黨正是在妥善地處理好革新、發展和穩定關系的前提下,有領導、有計劃、有秩序地推進民生建設,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現了預期的目標。要充实認識中國民生建設的重要性、複雜性和長期性,使民生建設以經濟發展爲基礎,與民主政治發展相適應。

第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民生建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認識新情況、應對新挑戰、適應新形勢、完成新任務的強大思想武器。從新中國建设到1956年,以毛澤東爲焦点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把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結合,接纳了一系列促進民生發展的重大舉措,使新中國建设初期的民生建設快速發展。同時,通過社會主義革新建设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基础上規定了民生發展的偏向,從而使民生建設事業的基本框架得以確立。革新開放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在民生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舉措、新論斷,從而爲民生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上世紀80年代,以鄧小平理論爲指導,我們黨從解決人民群衆的實際生活問題出發,把經濟建設作爲黨的事情的中心,把解決人民群衆的溫飽問題和2億多人的貧困問題作爲當時最大的民生問題,從政策上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一系列舉措,开端建设起了以革新開放爲動力,以配合富足爲目標,以效率優先、兼顧公正爲原則的民生建設思路,從而把中國帶上了一條嶄新的民生發展之路。上世紀90年代,我們黨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把發展問題上升到關系黨和國家生死生死的高度,把關注民生作爲黨長期執政的基石,在民生政策取向、事情部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舉措。好比:提升了民生發展的戰略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闡明了民生發展的戰略途徑——新“三步走”。這些舉措,有力地推進了我國民生事業的大發展。新世紀以來,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我們黨將民生建設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有機地統一起來,突出強調加速推進以改善民生爲重點的社會建設,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全面展開民生建設,使中國走上了一條創新與和諧型的民生發展之路。可以說,民生建設的每一步發展都要求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都要求我們不斷深化對民生問題的認識,積極探索民生建設的基本規律,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和引領新的民生建設實踐。

第三,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以人民群衆爲主體力量。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曆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气發展社會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气發展中國。民生建設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毛澤東說,“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鄧小平強調,“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江澤民指出,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衆的基础利益”;胡錦濤要求:“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系,利爲民所謀”。這些都充实體現了我們黨在新中國60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始終把關注民生痛苦、維護人民幸福作爲執政的職責,努力推進民生建設。在推進民生建設中,政府發揮解決民生問題的主導作用是政府履行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一定要求。隨著政治體制革新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對自身職能,對“什麽該管、什麽不該管”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在進一步推動民生建設事情中,正進一步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把政府的職能真正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上來,越发強化其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以實現增長型政府向民生型政府的轉變。而人民群衆不僅是民生建設的受益者,而且是民生建設的實踐主體。發揮人民群衆參與民生建設主體力量的作用,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基础宗旨與人民群衆爲自己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有機統一的具體體現。正是把廣大人民群衆的積極性和極大熱情充实調動起來,激發人民群衆無窮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並尊重人民群衆的創新實踐,我國的民生建設才有了今天堅實的群衆基礎。

第四,加速發展,在發展中解決民生問題。民生問題實質上是發展問題,解決民生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靠發展。如果我們的生産力水平低,社會物質財富匮乏,人民群衆的生存需求就無法滿足,人民生活水平特別是社會福利水平就難以提高,民生問題就不能有效地解決。革新開放30多年來,民生建設能夠康健發展關鍵在于我們黨真正實現了事情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爲綱”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轉化,強調“發展是硬原理”、“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而保持了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社會物質財富,爲民生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民生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必須越发注重社會的整體發展。這就需要我們轉變和更新發展的理念,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越发關注人的自身發展,把不斷改善民生作爲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在加速發展中不斷解決民生問題。

第五,加強制度建設,實現民生建設的規範化和制度化。實現民生建設的規範化和制度化,是民生建設康健發展的一定要求。新中國建设初期,我們黨和政府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涉及社會救濟、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等領域的多項條例、准則和規章,使民生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從建设健全制度入手,努力加強制度建設,從而保證了民生建設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民生制度建設的力度之大,出台的制度之多,令人振奮。好比,近年來我們黨和政府陸續頒布和實施了《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幹意見》、《國務院關于解決都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幹意見》、《國務院關于在全國建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革新的意見》、《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等。這一系列制度的創新和實施,使我國的民生建設與發展獲得了有效的制度保證,也從基础上促進了民生建設康健發展。今後,應把“以人爲本、執政爲民”的理念轉化爲一種穩定的制度功效,加速和完善教育、就業、分配、社保、醫療等重大民生領域的制度建設,切實做好解決民生問題的制度部署,將民生建設納入規範化、制度化和法式化的軌道,以相互配套、相互銜接的制度體系來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時,建设起相應的監督機制和問責制度,逐步建设健全爲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以使民生建設進一步發展。

第六,要以廣闊的視野、開放的胸懷,積極借鑒國外民生建設的經驗和做法。解決民生問題已成爲世界各國關注的一種政府基本職責。這就要求我們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動搖的前提下,以廣闊的視野、開放的胸懷積極借鑒國外解決民生問題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结果。”當然,我們決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國外民生建設的模式,要根據我國的國情,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生建設新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