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慧校園
English

中國政府發表《2006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來源:

發布時間:2007-03-13?點擊:

中國政府發表《2006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新网3月8日电 中国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发表《200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6日发表的《2006年国别人权陈诉》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肆意歪曲和无理指责。这是中目标对美国一年一度的国别人权陈诉连续第8年发表美国的人权纪录。

以下爲《2006年國別人權報告》全文——

2007年3月6日,美國國務院發表《2006年國別人權報告》,再次對包罗中國在內的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權狀況進行責難,卻對自身的人權問題避而不談。爲了讓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美國的人權紀錄,推進國際人權事業,我們特發表《2006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一、關于生命、財産和人身宁静

美國暴力犯罪極其嚴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財産和人身宁静。

据美国司法部2006年9月10日宣布的陈诉,2005年,美国暴力犯罪案件总量为520万起,比上年增加2.5%,增幅到达15年来最高水平。12岁及以上居民共经历了近2300万起犯罪案件,其中每1千人有1人遭强奸或性袭击,1人因受袭击致伤,3人遭抢劫。(注1) 2006年上半年美国发生的凶杀、抢劫及其他暴力犯罪比2005年同期上升3.7%,其中抢劫犯罪上升9.7%,在50至100万人口的多数会,凶杀犯罪增加了8.4%。(注2)波士顿的凶杀案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27.5%,孟菲斯(Memphis)增长了43%,辛辛那提增长了19%。纽约州的罗切斯特(Rochester)抢劫犯罪增长了47%,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郡郊区增长了37%,明尼那波利斯市增长了36.8%。(注3)2006年1月至12月10日,费城有384人遭凶杀,凌驾了上年被凶杀人数的总和。(注4)截至2006年12月1日,新奥尔良市有147人遭凶杀,凶杀率是每10万居民中73.5人,凌驾了2005年凶杀案最高的加州Compton的每10万居民中67人的凶杀率。(注5)佛罗里达州仅有20万居民的奥兰多市,到11月1日已有42人被凶杀,比2005年增加了1倍。在首都华盛顿特区,2006年7月曾在13天内连续发生11起凶杀案,造成居民恐慌,华盛顿特区警察局因此宣布全市进入犯罪紧急状态,实行晚上10点宵禁。(注6)另据《华盛顿邮报》2006年12月14日报道,2006年,在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郡发生了抢劫银行案件35起,仅12月13日一天内,就连续发生了3起抢劫银行案。

美国私人拥有枪支数量世界第一,枪支泛滥,枪祸不停。美国司法部2006年宣布的陈诉显示,2005年美国暴力犯罪受害者中有477040人称他们面对的犯罪人持有武器。在2001至2005年华盛顿特区发生的1126起凶杀案件中,约莫80%使用了致命性武器,而新奥尔良的比例高达92%。(注7) 5月20、21日的周末两天,芝加哥就发生了5起枪杀案,造成5人死亡,3人受伤。(注8)11月16日,在底特律市西区短短十分钟内连续发生5起枪击案,造成2人死亡,3人受伤。(注9)12月16日,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名男子连续杀害5人后举枪自尽。12月24日,在佛罗里达州一家购物中心,一名枪手枪杀一名男子,并向警察开枪射击。(注10)

美國校園槍擊案頻發。在2006年9月底和10月初的一個星期內,威斯康星州、賓夕法尼亞州和科羅拉多州曾連續發生3起校園槍擊案,其中10月2日發生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槍擊事件造成5名女學生死亡、6人受傷。(注11)

二、關于執法、司法侵權

在美國,執法、司法機關侵监犯權的事件屢見不鮮。

警察濫用職權現象相當嚴重。人權觀察2006年12月4日發表的報告指出,“9?11”事件之後,美國聯邦調查局濫用重要證人逮捕令,不經指控,逮捕了至少70人。據《華盛頓郵報》2006年12月1日報道,2001至2005年,公民對紐約警察濫用權力的投訴增長了60%。芝加哥大學执法系教授克裏格?弗特曼的研究結果讲明,過去5年中,芝加哥的13500名警察中,有662名受到10次以上的投訴,但很少有人爲此受到懲罰。(注12)2006年9月,芝加哥警察局特別行動組的4名警察因搶劫、綁架等多項罪名被捕。調查顯示,警察局在4年前就對此知情,卻一直沒有接纳任何懲治措施。11月,兩名曾在庫克郡監獄服刑的人提出訴訟,控告該監獄獄警將其中一名叫買加的监犯铐住雙手,抓住脖子往牆上撞,在其倒地後,用腳踩踏其頭部。雖多次投訴,警方卻遲遲不願調查。(注13)2006年11月17日,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的一名23歲的高年級學生英斯塔法?塔巴塔拜加德由于拒絕向校警出示自己的學生證,竟被校警用泰瑟槍(一種發射一束帶電镖箭使人不能動的武器)攻擊;(注14)11月25日清晨,3名男子開車撞上了一輛沒有警察局標志的小型貨車,于是紐約警察局5名警員開了50槍,其中21發子彈打中3名男子開的車,造成一死兩傷。(注15)12月5日,在洛杉矶的中心區警察局,一台安裝在椅子後面的隱蔽攝像機記錄下一名洛杉矶的警察肖恩?米德對一名被铐住的16歲少年進行扼頸攻擊。(注16)

司法不公現象嚴重。《紐約時報》記者在經過一年的調查後發現,紐約一些法院的法官濫用職權,有些被告沒有認罪甚至沒有經過審判就被送進了監獄,還有些人沒有經過正常的执法法式就被從家裏帶到了法庭上。(注17)據美聯社2006年3月4日報道,2003年至2005年間,美國國內各類刑事案件中共有5000多名被告的審理記錄一直處于秘密狀態,纵然是聯邦法院已對他們的案件作出了判決。審理記錄處于秘密狀態的被告所占比例由2003年的1.1%上升到2005年的2.7%。“秘密記錄”明顯違背了美國憲法規定的公衆知情權。

冤假錯案触目皆是。《洛杉矶時報》2006年6月報道說,美國密歇根大學等有關專家對近17年間的328個有爭議的刑事案件進行全面調查和複查,結果發現,這些案件均爲冤假錯案。專家們照此比例推算,認爲今天美國的監獄裏關押著數萬名無辜公民。芝加哥一名男子上世紀90年代中期被控犯強奸罪入獄,該男子曾多次要求進行DNA測試,警方一直以物證不足爲由不進行測試,直到2006年通過DNA測試,才證明其清白無辜。“9?11”事件以來,聯邦調查局等政府機構已將6472人以恐怖主義相關的罪名送交檢察機構。錫拉丘茲大學下屬的一個研究機構調查結果讲明,美國有四分之三恐怖嫌犯蒙冤。聯邦檢察官斷定有64%的案件中的嫌疑人不值得起訴,另外還有9%的案件要麽被法院駁回,要麽被判無罪。(注18)

美國在押监犯數和囚犯比例居全球第一。據美國司法部2006年11月30日宣布的報告,到2005年底,全美關押的监犯達到220萬人,如果加上緩刑和假釋的人,總人數突破700萬人,超過全國成年人總數的3%,即32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被關在監獄或處于緩刑、假釋中。得克薩斯、密西西比、俄克拉何馬等州的囚犯比率達每10萬人中650人,路易斯安那州高達797人,爲全美最高。(注19)這使得美國聯邦監獄“超員”34%,州監獄有的則“超員”14%。(注20)目前,加州監獄關押了17.3萬名监犯,約1.7萬名监犯沒有正常的居住環境,其中33個監獄關押的监犯超過了最大容量的2倍,達到危機臨界點,一些體育館臨時改成监犯的居住點,甚至教堂也被當作监犯臨時睡覺場所。(注21)

美國監獄囚犯待遇惡劣,虐待监犯現象十分普遍。美國是世界上唯一在監獄裏使用警犬恐嚇囚犯的國家。據人權觀察宣布的調查報告,在美國康涅狄格、特拉華、艾奧瓦、南達科他和猶他5個州的監獄中,使用警犬震懾、攻擊甚至撕咬监犯,以迫使其服從。康涅狄格州的監獄,2005年一共發生過20起用警犬對付囚犯的事例;在艾奧瓦州,自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共發生了63次。2007年1月16日,美國政府宣布的一份報告說,全國有5個監獄虐待非法移民,對非法移民絕食或自殺治理不嚴,向他們提供沒做熟的食品。(注22)據報道,美國佛羅裏達州州立監獄2000年到2004年分別對該監獄囚犯進行了238次、285次、447次、611次和277次噴射化學制劑的虐待,致使10名囚犯身體被嚴重灼傷,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注23)在美國有近60個“超級宁静監獄”關押著近2000名监犯,监犯被關押在只有6平方米的牢房裏,完全隔音,熒光燈和監視器24小時開著,許多人患上了精神疾病。(注24)另外,美國監獄裏的监犯還常被無端剝奪一些基本權利。《紐約時報》2006年7月31日發表社論稱,在歐洲許多國家,監獄裏設有投票箱,监犯可以在監獄中參加選舉,而在美國,监犯的這一權利往往被剝奪。

監獄成爲疾病和犯罪的滋生地。據美國司法部2006年9月7日宣布的報告,美國監獄關押的监犯中一半以上精神康健有問題。其中,全國各州囚犯的56%,看守所监犯的64%和聯邦囚犯的45%,曾在2005年接受過嚴重抑郁症、癫狂、幻覺或錯覺等精神疾病的治療,或者有這些疾病的症狀。美國每年有150萬名监犯患有對生命有威脅的傳染性疾病。(注25)有將近7000名监犯死于美國的監獄和看守所,其中多數人死于未获得治療的精神紊亂和其他疾病。(注26)據美國司法部2006年11月宣布的一項全國性調查,37%的监犯稱目前患有非伤风或病毒熏染之類的疾病;2004年,美國聯邦和各州監獄中確認的艾滋病患者由上年的5944例上升到6027例,比例達到1萬人中50例,而美國普通人的比例是1萬人中15例,超過了3倍。监犯自殺率持續上升。據《今日美國報》2006年12月28日報道,2006年,加州監獄有41名监犯自殺,得克薩斯州監獄有24人自殺,企圖自殺的监犯達到652人,比2005年增加17%。

美國監獄性侵犯事件不斷。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2006年5月19日發表報告說,美國監獄至少13%的在押囚犯曾遭受性侵犯,許多人“多次遭受性侵犯”。據此估算,目前在押犯中有近20萬曾是或將成爲監獄性暴力的受害者,而過去20年裏遭受性侵犯的囚监犯數可能超過100萬。

三、關于公民和政治權利

近年來,美國人的公民權利受到越來越多的侵犯。

“9?11”事件以來,美國政府機關以反恐爲名對公民進行大規模秘密監視。據《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ABC)2006年12月宣布的一項調查,66%的美國人認爲,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其他聯邦機構侵犯美國公民的隱私權。據美國司法部2006年4月28日宣布的報告,2005年在國家宁静調查中,電子監控和搜查令的使用率提升了15%。聯邦調查局簽發了9000多份國家宁静信函,涉及3500多名美國公民以及正当停留的外國居民。這一數字還不包罗爲獲得某些人的有限信息而發出的數千份其他信件,也不包罗有關在美國非法居留的調查對象的信件。國防部一個研究小組正在監視超過5000個網站,每天關注25個至100個據稱最具敵意和活躍的網站。(注27)聯邦調查局內部的備忘錄顯示,該機構在搜集反戰示威者、環保人士以及給無家可歸者提供素食的積極分子的信息。在美國,無數人的電話記錄被政府秘密搜集。(注28)據《今日美國報》2006年11月7日報道,越來越多的企業雇主“理直氣壯地監視員工”,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跟蹤員工,迫使員工同意在身上植入微晶片,招聘私家偵探調查員工上班時間在做些什麽。據調查,75%的企業監視員工網絡活動,65%的公司封鎖一些網站,36%的企業跟蹤員工上網內容,一半以上雇主保留和審查員工的電子郵件。

据美联社2007年1月4日报道,美邮政革新法案生效时,美行政政府悄悄加入了一项声明,允许政府无需法院搜查令就有权拆阅公民邮件。据报道,美国国务院官员曾被指控对一些公民批评美国政府的果真讲话和著作进行搜集审查,以决定是否能让这些人到外洋演讲,这被认为是政府控制信息流通、压制差异意见的行为。(注29) 2006年5月23日,美国一个致力于保障公民隐私的组织“电子领土基金会”起诉美国联邦视察局违反《信息自由法》和隐私法,指控其在“9?11”事件后,建设了“视察数据堆栈”,收集了近7亿份小我私家资料,并允许非联邦视察局内部成员进入这个数据库检察私人信息。(注30)

美國一向將自己標榜爲“民主的燈塔”,但是,美國式民主的實質是錢袋的民主。

據《今日美國報》2006年10月29日報道,2004年,乐成競選爲參議員平均花費是700萬美元,而籌資少于100萬美元的衆議員候選人基本上沒有機會贏得競選。在2006年美國中期選舉中,民主黨和共和黨總共花了約24億美元,其中美國各大石油公司和煙草公司捐款1.616億美元。它們是選舉的最大捐款者,也是最大獲勝者。(注31)在賓夕法尼亞的競選中,共和黨候選人投入了390萬美元做廣告,民主黨候選人則花了300萬美元。(注32)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06年10月18日宣布一項調查讲明,有近四分之三的民衆認爲國會脫離民衆,79%的人認爲大企業確實對政府決策産生了過多的影響。

美国政坛糜烂现象严重。据美国联邦视察局2006年12月宣布的统计,在已往两年内,联邦视察局已确认有1000名以上的政府公职人员犯有糜烂罪。2006年因“超级说客”阿布拉莫夫认罪而爆出的 “游说门”事件,成为美国政坛数十年涉及权钱交易的最大政治丑闻,(注33)先后有4名国聚会会议员被迫告退,另外另有十几名议员正接受视察。(注34)一份视察陈诉显示,在已往5年多来,美国联邦议员共接受了近5000万美元捐款去各地“免费旅行”。2000年1月到2005年6月,国会两院议员及其助手共离开华盛顿去旅行至少2.3万趟,8.1万多天,约合222年。至少去了200次巴黎,150次夏威夷,140次意大利。其中接受旅游资助凌驾12万美元的有25名议员,接受赞助商给钱最多的有24名议员。(注35)

美国利用新闻的丑闻不停,新闻自由徒有其名。美国政府为了政治需要,经常炮制假新闻来迷惑海内外民众。美国包罗国务院在内的20个联邦机构都在制作和刊行这类宣扬政府的视频节目。(注36)据《今日美国报》2006年6月22日报道,近年来,一些记者因为不愿意透露消息来源而遭到美国执法和司法机关的威胁甚至被羁系。两名Rhode Island的电视记者因此被限制行动自由4个月。旧金山一名联邦检察官曾强迫两名《旧金山纪事报》记者透露其消息来源,(注37)在遭拒绝后,两名记者被法庭以藐视法庭罪羁系18个月,另有一名旧金山的自由撰稿人2006年8月因拒绝向陪审团提交其私人录制的有关录像质料而被判藐视法庭罪羁系1年。(注38)

四、關于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

美國是世界頭號富國,但是,美國人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卻缺乏應有的保障。

貧困人口是美國社會中的“第三世界”。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29日宣布的數據,2005年美國有3700萬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12.6%,有770萬個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平均每8個美國人就有1個生活在貧困中。克裏夫蘭市(Cleveland)和底特律市的貧困率分別高達32.4%和31.4%,幾乎平均每3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注39)法新社2007年2月24日的報道說:麥克拉奇報業集團的分析報告發現,根據美國人口調查最新數據,美國有將近1600萬人處于“極度貧困”狀態,極度貧困人口比2000年增加了26%,赤貧人數達到近30年的最高點。美國經濟在2000年至2005年間增長了12%,生産力提高了17%,而同一時期,美國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的工資只增加了3%,考慮到過去5年12%的增長,他們的實際收入有所下降,低于2000年的水平。(注40)

饑餓、無家可歸現象嚴重。美國農業部2006年11月15日發表的報告顯示,2005年美國有3480萬人曾因沒有足夠的錢或其他資源獲得足夠的食品。“美國市長會議”對包罗芝加哥、波士頓、洛杉矶等23個都市進行的調查發現,2006年要求提供食品緊抢救助的人比2005年平均增加7%,74%的都市有更多的人要求食品緊抢救助;要求提供住所緊抢救助的人比2005年平均增加9%,68%的都市有更多的人要求住所緊抢救助。(注41)目前,美國約有60萬無家可歸的人,(注42)其中華盛頓特區有16000多人,(注43)紐約有3800多人,(注44)巴爾的摩市每天晚上都有3000至4000人無家可歸。(注45)在夏威夷,約1000個無家可歸的人住宿在海岸的帳篷裏。(注46)洛杉矶市及其周邊社區有多達88345個無家可歸者,被稱爲美國最大的無家可歸者之都。(注47)

美國人的平均生活水平高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但是,美國勞工保護和家庭福利的执法保障卻遠遠落後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據美國之音2007年2月4日報道,哈佛大學和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康健與社會政策研究所配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在世界高、中、低差异收入類型的173個國家中,只有美國與萊索托、利比裏亞、斯威士蘭、巴布亞新幾內亞5個國家對女工帶薪産假的福利缺乏执法保障。世界上有137個國家給工人提供帶薪年假,而美國則沒有這方面聯邦执法保障。有145個國家的工人休病假能拿到工資,但美國工人在這方面也無执法保障,完全由雇主決定。美國沒有执法規定工人每周最長事情時間限制,也沒有执法規定每周加班的最大期限,而134個國家有這方面的执法規定。美國执法不保障哺乳期女工在事情時間享有喂奶時間,而至少有107個國家的女工享有這方面權利。美國执法不保障男性職工在孩子出生前後享受任何假期,而65個國家的男性職工則有此方面福利待遇。

許多美國人無法享受基本醫療保險。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29日宣布的報告,2005年美國有466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占總人口的15.9%,比2004年增加了130萬人。在基本醫療保險最好的明尼蘇達州也有8.7%的人沒有醫療保險,得克薩斯州高達25%的人沒有醫療保險。3年來,美國的醫療保險費增長了50%多,從2003年的每月58.70美元,增加到了每月88.50美元,預計到2007年將增長到每月98.20美元。在未來10年中,用于藥品福利的花費平均每年將增長11.5%,這是經濟增長率的兩倍。(注48)據統計,在過去6年裏,每個美國家庭每年的醫療費用達到11500美元,這意味著每個人每年要支出近3000美元。由于不堪本國高昂的醫療費用,美國已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外洋尋求醫療服務。2005年有50萬沒有醫療保險的人前往外洋就醫。(注49)

五、關于種族歧視

種族隔離、種族歧視在美國根深蒂固,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至今仍生活在“另一個美國”。

少數族裔處在美國社會的底層。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美國白人家庭年平均收入爲50622美元,相比之下,西班牙裔家庭年平均收入只有36278美元,黑人家庭只有30940美元,白人比黑人收入横跨2/3,比西班牙裔人高40%。美國有75%的白人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而黑人家庭的這一比例是46%,拉丁裔家庭是48%。(注50)白人的貧困率是8.3%,而黑人和拉丁裔美國人的貧困率是白人的2到3倍,分別達到24.9%和21.8%。(注51)有將近1/5的西班牙裔美國人無法獲得足夠的有營養的食物,1/20的人經常忍受饑餓。(注52)黑人占所有美國無家可歸者的42%。(注53)有色人種沒有醫療保險的比例比白人横跨許多。拉丁裔人有32.7%沒有醫療保險,非洲裔人有19.6%沒有醫療保險,而白人這一比例只有11.3%。(注54)在遭受飓風襲擊的南部地區,窮人、黑人生活更是十分艱難。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對美國履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報告的審查意見指出,在“卡特裏娜”飓風侵襲美國時,窮人特別是美籍非洲裔,在執行救援和撤出方案時,處于倒霉职位,在重建計劃中繼續處于倒霉职位。(注55)

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就业和事情方面恒久受到歧视。黑人的失业率是白人的两倍多。据美国劳工部2006年12月8日宣布的资料,2006年11月,美国黑人的失业率为8.6%,而白人是3.9%。美国平等就业时机委员会(The U.S.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每个星期都收到凌驾500起关于种族歧视的投诉,每年全美有凌驾26000起种族歧视方面的投诉,2005财年,该委员会收到关于种族歧视的指控26740件。美国一个政策及经济研究机构2006年12月15日宣布的一份陈诉称,政策偏颇和媒体的负面报道限制了美国少数族裔年轻人的生长。白人比非洲裔和拉丁裔人更容易进入治理层。2005年,一名非洲裔雇员对美国最大的零售经纪人公司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向芝加哥联邦法院提出种族歧视的诉讼。2006年,又有16名该公司在职的和先前的黑人员工准备加入诉讼,配合指控这家公司对全国的非洲裔美国经纪人和实习生在雇佣、提升和酬金等方面存在着系统而普遍的歧视。(注56)2006年11月,美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公司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被13名非洲裔员工指控种族歧视。(注57)

有色人种和白人在受教育方面的差距有不停扩大之势。在美国,凌驾一半的少数族裔男子未能上到高中结业,67.5%的拉美裔和53%的非洲裔人在完成高中学业后停止接受教育。(注58)白人比非洲裔和拉美裔人容易获得大学学历或职业技术证书。(注59)2005年,至少有30%的成年白人有学士学位,但只有17%的成年黑人和12%的成年拉丁裔人有学位。(注60)教育领域事实上存在着严重的种族隔离。据2006年10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举行的“直面不平等”研讨会披露,在加州洛杉矶学区,67%的西裔子弟就读于90%至100%的非白人学校。洛杉矶各高中种族划分现象更为严重。比佛利高中73%为白人,8%为亚裔,6%为西裔。相反,在洛斯韦尔高中(ROSEWELT HS)的4940名学生中,98.9%为西裔,1%为黑人。白人学校与非白人学校条件相当悬殊。

执法、司法领域种族歧视积弊很深。“9?11”事件后,美国的穆斯林一直在执法中倍受歧视和困扰。据美联社报道,2006年11月,6名穆斯林宗教人士在加入一次宗教聚会会议后,准备搭美国航空公司(US Airways)班机从明尼阿波利斯市回国,登机后因一名搭客向航空乘务员递了一张便条,他们便被带下飞机,带上手铐,并被审问。自“9?11”事件后,已经有四家航空公司被指控违反了联邦反歧视法。这些航空公司凭据他们对种族或宗教配景的考虑而违法地带走搭客。(注61)另据路透社2006年11月14日报道,在洛杉矶大部门地域,非洲裔和拉丁裔的汽车司机被警察拦截并搜查的比例明显高于白人司机。

在司法实践中,黑人和少数族裔犯罪往往受到比白人更重的刑罚。据“美国都市联盟”(National Urban League)统计,在州法院判决12种罪行时,黑人男子均受到比白人男子更长刑期的处罚。(注62)据美国司法部2006年11月宣布的陈诉,黑人占美国人口的12.1%,但到2005年底,美国联邦和各州牢狱关押的凌驾1年刑期的监犯中,有40%是黑人,20%是拉丁裔美国人。据人权视察2006年12月1日发表的陈诉,美国黑人和拉丁裔囚犯的比例划分是白人的6.6倍和2.5倍。据统计,每12个黑人男子中就有一人入狱,相比之下,每100个白人男子中只有一人入狱。而贫困、缺少时机、刑事审判体系存在种族歧视,是导致黑人入狱率比例远远高于白人的原因。(注63)

種族隔離和歧視造成恼恨犯罪增加。近5年來,美國極端種族主義和新納粹主義組織增加了33%,從2004年的762個增加到2005年的803個。與此同時,恼恨犯罪不斷增加。(注64)2005年,美國共發生7163起恼恨犯罪案件,其中54.7%是與種族偏見有關的犯罪。(注65)紐約市2006年發生230起恼恨犯罪,比上年增加近8%,其中反亞裔案件增加了一倍以上。

据CNN和看法研究(Opinion Research)2006年12月进行的联合视察,84%的美国黑人和66%的美国白人认为,种族主义在美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目前美国社会存在着针对差异群体的差异形式的种族主义。

六、關于婦女、兒童、老人和殘疾人的權利

美國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的狀況令人擔憂。

美國婦女不享有與男子同等的參政權利。美國女性人口超過男性,但在目前的第109屆美國國會中,女議員只有82名,其中女參議員14名,占總數的14%,女衆議員68名,占總數的15.6%。到2006年1月,在美國10萬人口以上都市的243名市長中,女性只有35名。截至2006年12月,在美國州一級行政辦公室任職的女性有78人,占全部315個職位的24.8%;在州議會中,女議員占全部的22.8%。(注66)

美國婦女與男子同工差异酬,女性收入一直低于男性。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年發布的統計資料,美國全國女性的平均收入爲3.2萬美元,男性收入接近4.2萬美元,女性收入僅爲男性收入的76%。(注67)2006年11月29日,一些花旗集團的女員工向美國地區法院提交了補充訴訟,指控花旗銀行在政策設計上偏向于男性經紀人,剝奪了女性經紀人许多機會,導致男性經紀人的收入遠遠高于女性。(注68)

低收入妇女缺少应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生活艰难。“社区服务协会”(Community Service Society)的一项视察陈诉显示,在收入低于3.2万美元的三口之家的职业母亲中,凌驾一半的母亲不享有哪怕是一天的带薪病假;61%的母亲没有带薪假期;80%的母亲和她们的孩子没有获得过雇员康健福利。2005年,有37%的低收入母亲不得不放弃须要的医疗,1/3的低收入母亲不得不停掉她们所使用的电器或电话,43%的低收入母亲不得不依赖免费的食品供应,42%的低收入母亲交不起衡宇租金。(注69)只身母亲的贫困率在美国所有人口中最高。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29日发表的陈诉,2005年,美国有28.7%的只身母亲、约4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女囚犯比例不斷上升。自1995年以來,女监犯年均增加4.6%。(注70)現在,美國監獄中女犯比例達到7%。(注71)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2006年5月19日發表報告說,美國監獄女囚待遇亟需改善。這項建議依據的是,女性囚犯在美國監獄中受到令人羞恥的待遇,其中包罗临盆期間被戴上手铐腳鐐。2006年3月,紐約的福建籍婦女陳旭財因銷售仿制名牌包被拘捕,在關押期間被查出懷有身孕,但監獄治理人員不僅對其野蠻對待,而且停止提供藥品,致使她在獄中流産。(注72)

美國婦女受性侵犯的比例居高不下。據美國聯邦調查局2006年9月發布的統計,2005年,美國有93934名女性是強奸犯罪的受害者,每10萬名婦女中有62.5人受侵害。婦女在事情場所經常受到性騷擾。據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2006年宣布的數據,2005年該委員會共收到有關性騷擾的指控12679件,其中85.7%是針對女性的騷擾。

兒童是美國社會生活貧困的人群之一。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宣布的統計數據,到2005年底,美國有1290萬18歲以下的青少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平均每6個青少年有1人生活在貧困中,占青少年總人口數的17.6%,占美國貧困人口總數(3700萬)的35.2%。(注73)低于6歲的孩子中,有20%生活貧困。生活在沒有父親家庭的18歲以下的孩子中,有42.8%的人生活貧困。(注74)而洛杉矶郡120萬個有兒童的家庭中,約3/4生活在貧困中。(注75)另據統計,2005年美國18歲以下青少年中沒有醫療保險的人從2004年的790萬上升到830萬,占青少年人口總數的11.2%。(注76)

兒童無家可歸者人數衆多。據墨西哥《宇宙報》2006年4月10日報道,美國有將近130萬名青少年因爲離家出走或無家可歸而流落街頭。在10至18歲的青少年中,每7人就有1人離家出走,每年鬥毆、疾病和自殺都會奪去5000名流浪兒童的生命。在擁有100萬居民的Fairfax郡,就有2000名無家可歸者,其中55%來自有孩子的家庭。(注77)在加利福尼亞州,2005年至2006學年中,共有95000名兒童曾無家可歸,這些無家可歸的孩子中,2/3是小學生。(注78)

兒童失蹤數量驚人。據報道,美國司法部每年接到近80萬宗兒童失蹤或綁架案。美國司法部稱,美國每年有將近100件危險狀況失蹤案,這些危險失蹤兒童中有40%最後被殺害。(注79)加布裏埃拉?莉蒂西娅失蹤時只有4歲,但在14年後的今天仍然音信全無;7歲的馬裏奧和13歲的哥哥在利文斯頓的一個籃球場上消失。

美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對青少年判處死刑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在美國目前關押的可以獲知被逮捕時間的2985名死刑犯中,有342人即11%的人被逮捕時在19歲或以下的年齡。(注80)

青少年深受校園暴力犯罪之害。據統計,在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的學年間,美國學校發生了21起凶殺案,28%的12至18歲的學生稱自己在過去的6個月內曾受到欺負,24%的學生認爲學校存在黑幫團夥。(注81)據報道,芝加哥中學系統在2005至2006學年共有7400名學生因校園犯罪被捕。(注82)

美国老年人状况不容乐观。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年宣布的资料,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贫困人口已由2004年的350万增加到2005年的360万,贫困率到达10.1%。全美共有150万老年人住在老人院,但90%的老人院没有足够的事情人员。(注83)在加利福尼亚,2003年立案在册的虐待老人的案件有10万宗,占整个美国50万宗同类案件的20%。而在加州的桔县(Orange County),每年有约莫6000个虐待老人的事件被报道。(注84)

美國殘疾人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據美聯社2006年4月10日報道,在過去近20年中,事情年齡段的殘疾人只有34%有全職或臨時事情,而正凡人的就業率是78%。殘疾人陷于貧困的可能性横跨正凡人近3倍,26%的殘疾人的家庭年收入低于15000美元,而正凡人家庭收入低于這個數字的只有9%。根據一項在洛杉矶縣進行的調查顯示,生活在這裏的88345名無家可歸者中,49%有身體或智力障礙。(注85)

七、關于侵犯別國人權

美國依仗其軍事優勢,粗暴侵犯別國主權,踐踏別國人權。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3年多以来,大量伊拉克无辜平民惨遭杀戮。据《华盛顿邮报》2006年10月11日报道,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对伊拉克全国47个区进行视察走访形成的陈诉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造成了65.5万伊拉克人死亡,平均每天死亡500人。(注86)2005年11月19日,在巴格达的哈迪塞镇,一枚路边炸弹炸死一名水师陆战队士兵,美军于是挨家挨户搜查杀人,并对把手举过头顶的人开枪,杀害了24名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其中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身中9枪,另有7名妇女和3岁幼童被杀。(注87)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06年3月26日报道,一个伊拉克家庭11口人于2006年3月15日全部死于美军的枪口下,其中包罗5个从半岁到5岁不等的婴幼儿和4名妇女。2006年3月12日,4名美国士兵奸杀了一名年仅14岁的伊拉克少女并杀害了她的怙恃和5岁的妹妹。(注88)2006年5月31日,美军在巴格达以北的一处视察哨四周枪杀了两名正在赶往医院的伊拉克妇女,其中一名为即将临盆的孕妇。另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06年6月5日报道,美国水师陆战队把一名有残疾的52岁的伊拉克人从家里拖出并射杀,还在那人尸体旁边放了一支AK-47突击步枪,以造成他是恐怖分子的假象。2006年12月8日,美军在巴格达四周的袭击造成20人死亡,伊斯哈格的市长Amir Alwan称,在他的乡村内的10名男子、4名妇女与10名儿童都被杀害。(注89)据美联社报道,2006年5月9日,美军在接近塔尔塔湖的萨拉赫丁省发动了代号为“穆雷目标” (Objective Murray)的军事行动,其中有4名美军士兵先后杀死伊拉克平民3人。而据加入此次行动的Girouard说,他们是衔命“杀害所有到达投军年龄的男性,‘穆雷目标’的交战规则(ROE)就是杀害所有到达投军年龄的男性”。

美国果真违反《日内瓦条约》,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系统地虐待囚犯的暴行早已污名昭著。据法新社2006年2月21日报道,美国“人权第一”(Human Rights First)组织向英国广播公司《新闻之夜》节目提供的一份陈诉显示,从2002年8月至今,已有98名囚犯死于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设立的牢狱中。其中34人死于蓄意杀害,11人死亡原因可疑,8-12人被折磨致死。人权视察2006年7月宣布陈诉说,驻伊拉克美军仍对其羁押的嫌犯实施经常性的酷刑及其他非人道刑罚和折磨,包罗拷打、痛苦折磨、长时间罚站和不让睡觉、经受骤冷骤热的摧残等。审讯人员被上级见告,为了让羁押犯开口,可以不遵守《日内瓦条约》。伊拉克CAMP NAMA中的羁押犯没有凭据国际条约在国际红十字会挂号,这些人被剥光衣服、严刑拷打。美军还把囚犯看成射击游戏的活靶子。大赦国际2006年5月发表的陈诉讲明,目前,在伊拉克仍有14000人在没有被起诉或审讯的情况下被囚禁。2006年2月15日,澳大利亚特别节目广播事业局(SBS)宣布了美军在阿布格里卜牢狱的10多张照片和视频剪辑,包罗一名男子被切断喉管;一名男子左前臂有烧伤和霰弹射中的痕迹;一间审讯室充满血迹;一名男子身上笼罩着自己的粪便,显然已精神失常。美国陆军“刑事视察部”收集了2003年10月18日至12月30日纪录下来的1325张虐囚照片和93段虐囚录像、546张伊拉克囚犯尸体照片等资料。(注90)据《纽约时报》2006年12月报道,一名叫Donald Vance的在伊拉克的美退伍水师人员于4月被美军误抓,被关进巴格达的CAMP CROPPER拘留所。在被关押的97天中,他经常被蒙上眼睛,戴上手铐、脚镣,严刑逼供,晚上牢房一直开着灯、高声播放音乐,使其难以入睡。拘留所不允许拘押犯与外界通话或找律师申述案情。《纽约时报》披露了美军一个高度秘密的拘留中心虐囚的内幕,包罗美军精锐特种队伍6-26特遣队将巴格达四周一座前萨达姆军事基地改建成一个高度秘密的拘留中心,并将原来一间酷刑室改建成名为“黑屋”的审讯室,在这个没有窗户、漆黑一片的房间里,美军用枪托殴打囚犯。

據英國《獨立報》報道,美軍設在關塔那摩的監獄關押了約460人,其中有幾十名少年,有的只有14歲。據估計,有超過60名被關押者被捕時未滿18歲,一名被單獨監禁7年的叫做穆罕默德?加拉尼的少年被控參與了“基地”組織1998年在倫敦的陰謀,但他當時只有12歲,2001年被捕時只有14歲。(注91)另據《華盛頓郵報》報道,2006年5月30日,關塔那摩基地監獄75名囚犯因美軍虐待而集體絕食。2006年6月10日,該監獄3名监犯用床單和衣服擰成繩索上吊自殺。(注92)這次自缢死亡的沙特籍囚犯本?沙曼的家人披露說,被運回的本?沙曼的屍體沒有大腦、心髒、肝髒和腎髒,其表兄認爲,這些器官被取出,顯然是爲了掩蓋死亡的真正原因。而另一名沙特籍死者的父親發現兒子的屍體上有许多挫傷痕迹,可能是被絞死,而非自殺。大赦國際發表聲明稱,自殺事件已經成爲對正在惡化的美國人權紀錄的控訴。聯合國人權專家紛紛譴責美國無限期、無理由拘押衆多囚犯缺乏执法依據,其虐囚行爲嚴重違反國際法和有關國際公約。

2006年10月17日生效的“军事委员会法案”,允许对恐怖嫌犯使用更严厉的审讯手段。联合国促进和掩护人权及基本自由问题特别陈诉员Martin Scheinin 就该法案发表声明称,“军事委员会法案”中的许多条款违反了《日内瓦条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条约》中有关公正审判、外国人司法掩护等一系列划定。(注93)

美國無視國際公認的人權准則,肆意踐踏別國主權和人權的行爲受到聯合國以及全世界愛好宁静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一致譴責。2006年7月,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第87次會議對美國在外洋嚴重侵监犯權的行爲体现關切,該委員會對美國的宁静政策、秘密拘捕並長時期任意秘密關押行爲、殘忍虐囚、在反恐戰爭中未能遵守國際公約等体现關注並提出了審查意見。2006年6月14日,聯合國5名獨立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在日內瓦發表聯合聲明,再次呼籲美國立即關閉關塔那摩灣拘留中心。(注94)

美國打著“維護人權”的旗號果真違反人權的做法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國際形象。2007年1月23日,英國廣播公司對外部宣布的一項對18個國家的約1.8萬人的民意調查顯示,大約73%的受訪者不贊成美國政府處理在伊拉克軍事行動的做法;49%的受訪者認爲華盛頓在國際上主要饰演負面角色;認爲美國在國際上主要發揮積極作用的人比上年下降7個百分點。加拿大全球輿論調查公司負責人道格?米勒說,雖然調查沒有直接說明原因,但是,對美國形象的負面看法主要源自美國對中東事務的幹預以及美國所宣揚的價值觀和所作所爲“言行纷歧”,好比在關塔那摩基地的虐囚行爲。

发表《国别人权陈诉》对其他国家进行“点名羞辱”(name and shame),是上世纪下半叶美国政府适应冷战的需要而实施的一项国际战略,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体现。这种利用人权问题干预干与别海内政、制造国际反抗的做法,不仅违反主权平等、不干预干与内政等公认的国际法准则,而且与国际社会要宁静、谋生长、求相助的局势所趋和人权领域主张对话、阻挡反抗的时代潮水完全南辕北辙。美国将自己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对自身存在的严重的人权问题讳疾忌医,而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喋喋不休地进行口诛笔伐,充实袒露了其在人权问题上的双重尺度和霸权主义。我们敦促美国政府正视自身的人权问题,纠正在人权问题上的错误做法,停止利用人权问题干预干与别海内政的犷悍行径。

注釋:

(1)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Criminal Victimization, in:www.ojp.usdoj.gov/bjs; 路透社华盛顿2006年6月12日电。

(2) FBI:Violent Crime up in 1st Half of’06. MSNBC.com, December 19, 2006. in: msnbc.msn.com/id/11497293.

(3) Startling New Stats Show Cross-Country Crime Spike. ABC News, October 12, 2006.

(4) City Effort Needs to Grow. Editorial, Philadelphia Inquirer, December 12, 2006.

(5) Crime Takes Hold of New Orleans. USA Today, December 1, 2006.

(6) Police Chiefs Cite Youths in Crime Rise, Call for More Federal Funds.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31, 2006.

(7) [美国]《华盛马上报》2006年11月17日报道。

(8) Weekend Shootings Kill 5. The Chicago Tribune, May 22, 2006.

(9) [美国]《世界日报》转载美联社消息,2006年11月17日。

(10) 美国有线新闻网,2006年12月24日。

(11) Man Shoots 11, Killing 5 Girls, in Amish School.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3, 2006.

(12)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2006年11月29日报道。

(13) 2 Ex-inmates Charge County Jail Beating. The Chicago Tribune, November 15, 2006.

(14) [美国]《洛杉矶时报》2006年11月17日报道。

(15) 美联社2006年11月26日电。

(16) [美国]《洛杉矶时报》2006年12月8日报道。

(17) In Tiny Courts of N.Y., Abuses of Law and Power.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5, 2006.

(18) 法新社华盛顿2006年9月4日电。

(19) U.S. Addiction to Incarceration Puts 2.3 Million in Prison. Human Rights Watch, December 1,2006. hrw.org/english/docs/2006/12/01/usdom14728.htm.

(20) 法新社华盛顿2006年11月30日电。

(21) [美国]《侨报》2006年10月4日报道,“狱满为患现紧急状态”。

(22)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7年1月17日报道,“陈诉说移民受到虐待”。

(23) Jeb Bush’s Prison Torture.www.allhatnocattle.net, Feburary 13, 2006.

(24) [墨西哥]《万象》月刊7月号。

(25) Rising Prison Problems Begin to Trickle into Society. USA Today, June 12, 2006.

(26) Prison Death: A National Shame. The Baltimore Sun, December 6, 2006.

(27) Pentagon surfing 5,000 jihadist web sites. MSNBC News Services. May 4, 2006. in:www.msnbc.msn.com/id/12634238.

(28) [美国]《今日美国报》2006年5月11日,“国家宁静局有你的电话纪录”。

(29) State Dept. Accused of Screening Speakers.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2, 2006.

(30)www.eff.org/press/,2006年8月30日。

(31) Deep Pockets Carry the Day.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9, 2006.

(32) Parties Spend $225M on Target Races. The Baltimore Sun, November 6, 2006.

(33) Lobbyist admits to kickbacks, fraud. CNN, January 4, 2006. in: edition.cnn.com/2006/POLITICS/01/03/abramoff.plea/index.html.

(34) Poll: Washington Scandals Eating Away Public Trust. USA Today, December 12, 2006.

(35) $50 million in trip for Congress. Seattle Times, June 6, 2006. in: seattletimes.nwsource.com/html/nationworld/2003042150.

(36) Faked TV News: Wide Spread and Undisclosed. Center for Media and Democracy, April 6, 2006; Bush “planted fake news stories on American TV”. The Independent, May 29, 2006.

(37) Secret Government or a Free Press? USA Today, June 22, 2006.

(38) Journalist jailed for refusing to give up tapes of protest. SFGate.com, August 1, 2006.

(39) Income Climbs, Poverty Stabilizes, Uninsured Rate Increases, Issued by U.S. Census Bureau on August 29, 2006. in:www.census.gov.

(40) Anxious Middle: Why Ordinary Americans Have Missed Out on the Benefits of Growth. Financial Times, November 2, 2006.

(41) U.S. Conference of Mayors-Sodexho, Inc. Release 2006 Hunger and Homelessness Survey, in:www.usmayors.org.

(42) [美国]《纽约时报》2006年10月11日报道。

(43) Taking the Next Step for the Homeless.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19, 2006.

(44) 路透社纽约2006年12月27日电。

(45) Tackling Homelessness. The Baltimore Sun, November 20, 2006.

(46) Janis L. Magin, For 1000 or More Homeless in Hawaii, Beaches Are the Best Option.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4, 2006. in:www.nytimes.com.

(47) Problems of Homelessness in Los Angeles and Its Environs Draws Renewed Calls for Attention.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5, 2006.

(48) Finances of 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 Deteriorate. The New York Times, May 2, 2006. in:www.nytimes.com.

(49) Outsourcing health: Some employers, insurers send Americans abroad for surgery. Eagle-Tribune, November 27, 2006. in:www.eagletribune.com/lifestyle/.

(50) Persistent Race Disparities Found.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14, 2006.

(51) Income Climbs, Poverty Stabilizes, Uninsured Rate Increases, Issued by U.S. Census Bureau on August 29, 2006. in:www.census.gov.

(52) 凭据“民族意识全国理事会”(The National Council of La Raza)的拉丁裔倡议团体所做的研究。

(53) Homelessness Catches Families Even Amid Affluence. USA Today, December 22, 2006.

(54) Income Climbs, Poverty Stabilizes, Uninsured Rate Increases, Issued by U.S. Census Bureau on August 29, 2006. in:www.census.gov.

(55) Human rights committee, Eighty-seventh session, July 10-28 2006, Consideration of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 Parties Under Article 40 of The Covenant Advance Unedited Version States of America.

(56) Jonathan Stempel, Sixteen plaintiffs join Merrill racial bias lawsuit, Reuters, November 7, 2006. in: today.reuters.com.

(57) 路透社2006年11月7日电。

(58) 多维新闻网,DWNEWS.COM, 2006年11月16日。

(59) Matthew Bigg, Ethnic economic gaps persist, U.S. census data show. Reuters, November 14, 2006.

(60)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年11月13日宣布的美国人口收入、教育水平统计数据。

(61) Leslie Miller, Imams stage airport ’pray-in’ as protest, Associated Press, Nov 28, 2006. in: hosted.ap.org/dynamic/stories/.

(62) The State of Black America 2006, Issued by National Urban League on March 27, 2006. in:www.nul.org.

(63)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6年3月9日,“艾滋病谜团的答案在牢狱里”。另据Prisoners in 2005, Issued by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November 30,2006, in:www.ojp.usdoj.gov/bjs。

(64) [阿根廷]《军号报》2006年5月22日,“拉美移民成为美国种族主义组织攻击的新目标”。

(65) FBI Releases Its 2005 Statistics on Hate Crime, Issued by FBI on October 16, 2006. in:www.fbi.gov/ucr/ucr.htm.

(66) Women in Elective Office 2006, Issued by Center for American Women and Politics on December 2, 2006. in:www.cawp.rutgers.edu/index.html.

(67) U.S. Census Bureau. Income, Poverty, 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5. in:www.census.gov.

(68) Jonathan Stempel, Citigroup U.S. gender bias lawsuit expands, Reuters, November 29, 2006. in: today.reuters.com.

(69) Betsy Gotbaum and Nancy Rankin, The Other Mothers,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4, 2006. in:www.nytimes.com.

(70) 美国司法部2006年11月宣布。

(71) Prisoners in 2005, Issued by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November 30, 2006. in:www.ojp.usdoj.gov/bjs.

(72) [美国]《侨报》2006年3月19日报道。

(73)www.census.gov.

(74) The Food Research and Action Center, Hunger in the U.S. inwww.frac.org/html/hunger_in_the_us/poverty.html.

(75) [美国]《洛杉矶时报》2006年10月19日,洛杉矶郡儿童计划委员会2006年年度陈诉。

(76)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2005. Issued by U.S. Census Bureau on August 29, 2006. in:www.census.gov。

(77) Homelessness Catches Families Even Amid Affluence. USA Today,December 22, 2006.

(78) [美国]《世界》2006年10月31日,加州参议会交通及衡宇委员会宣布的视察陈诉,“加州无家可归儿童近十万”。

(79) [墨西哥]《宇宙报》2006年4月10日,“失踪儿童的悲剧”。

(80) The Number of Death Row Inmates Declined for Fifth Straight During 2005. Issued by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n December 10. 2006. in:www.ojp.usdoj.gov/bjs.

(81) Serious Violent Crime at School Continues to Fall.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December 3, 2006. in:www.ojp.usdoj.gov/bjs.

(82)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2006年11月14日报道。

(83) 《纽约时报》2006年11月14日报道。

(84) Jane Gross, Forensic Skills Seek to Uncover Elder Abuse,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7, 2006. in:www.nytimes.com.

(85) Problems of Homelessness in Los Angeles and Its Environs Draws Renewed Calls for Attention.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5, 2006.

(86) Study: War blamed for 655,000 Iraqi deaths.CNN, October 11, 2006. in: edition.cnn.com/2006/WORLD/meast/10/11/iraq.deaths/.

(87) BBC新闻,2006年11月19日,By David Loyn.news.bbc.co.uk;[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06年6月4日。

(88) [英国]《独立报》网站2006年8月7日。

(89)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6年12月9日报道。

(90) [英国]《卫报》,2006年2月16日。

(91) [英国]《独立报》2006年5月28日,“关塔那摩的少年”。

(92) 美联社2006年6月11日电。

(93) UN Expert on Human Rights and Counter Terrorism Concerned That Military Commissions Act is Now Law in United States. Press Release, United Nations, October 27, 2006.

(94) UN rights experts call for immediate closure of U.S. Guantanamo centre after suicides, UN News Center, June 14 2006. in:www.un.org/.